云南省昆明市2024届高三“三诊一模”摸底诊断测试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1910字。
云南省昆明市2024届高三“三诊一模”摸底诊断测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新闻真实可以算作是新闻业的“元问题”之一。一直以来,新闻真实被认为是新闻从业人员工作实践的核心原则要求、底线。新闻真实要求新闻报道与客观事实具有一致性,但基于现实考量,“绝对真实”往往很难实现,新闻真实仅被认为是经过新闻生产者主观判断后认定的事实。随着现代信息科技的发展,算法作为信息技术、数学模型、媒体后台等交叉领域的“复合体”,它可以将所有输入都置于同一组指令之下,对所有数据对象无差别运行,且没有任何自己的意图,一直以来被公众认为是中立且准确无误的,算法新闻因此也被认为可以做到“绝对真实”。
《美国新闻》杂志在1983年开展了一个教育评估项目:为全美1800所大学及学院进行“优秀度”排名,大学质量的排名将为即将进入大学的年轻人提供数据参考。为了形成一个评估“优秀度”的模型,《美国新闻》的编辑根据自己的直觉判断向各个大学发送了评估问卷,然而编辑仅挑选了一些看似与大学“优秀度”相关的变量,如该校学生高中SAT成绩、学校的师生比例、毕业校友捐款比例等,但诸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获得感、幸福度、终身学习能力、社交能力等评估因素均未得到考量。编辑们较为主观的评估变量被数学模型包装,共同推导出了1988年的全美大学优秀度排名。这一排名影响着年轻人的学校选择,排名靠后的大学少有人选择,此后更不利于大学的数据表现,从而造成了一定意义上的“恶性数据循环”。由此可见,由于设计者的数据盲点,算法有时会片面地证明自己的内置逻辑和输出结果是合理的,并不断在运行过程中自我巩固、自我发展,却侵蚀了相关方的特定利益。
如果说《美国新闻》的编辑在制定评估因素时只是受到了编辑个人社会生活背景、知识学历等细微因素影响,其算法仅仅包装了模型设计者的认知,那么对有着鲜明结果导向和站位立场的设计者而言。算法则可以成为包装人类偏见、虚假、恶意信息的技术外衣。在特定的动机和不同利益目标的驱使下,算法技术、赞助方、技术人员、报道机构等算法新闻相关主体在一定程度上共同引导了新闻导向,实现了人与技术的“导向共谋”。“共谋”的最为重要的促成因素是参与主体有着特定的动机追求,或为既定的利益,或为娱乐消遣,或为制造轰动效应,或为诱导人们的消费行为……他们千方百计地制造、引导舆论。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的进步导致先进的数字篡改媒体类型的出现,算法在大量的数据训练下也逐渐具备了篡改操纵音频、视频、图像、文本的技术路径。一些恶意生成的算法新闻中,主人公甚至以视频形式呈现了其本人从未做过的事情,而这项“业务”的技术门槛并不高。比利时的一名社会民主党派人士2018年5月在推特和脸书上发布了一段一分钟的美国前总统特朗普讲话的英语视频,还配有荷兰语字幕。这段虚假视频的造假技术较为粗劣,然而社交平台用户对于此视频的海量调侃和评论使很多用户以为这是真实的新闻视频。
算法的实质即为模型,而模型的要义则是简化一切事件与问题。以我国经典体育运动乒乓球为例,运动员会通过赛事视频观察对手的运球轨迹,并基于此作出在赛场上的战术应对。大量观察对手运球轨迹,可以类比为算法模型建立的前提——机器数据挖掘与机器数据学习,而基于个人判断击球则类似于算法模型推导出结论并被接纳。然而在一些情况下,对手来球可能超出常态,运动员继续沿用模型中的应对模式反而会失分,这便是模型中的“偶然”变量。偶然变量的事件有可能引发意义的坍塌,这也正是算法模型运行弊端,即变量考量的片面性以及变量自身的变动性可能导致结果出现误差。
传统的新闻需要相关人员前往实地采集所需信息,而在算法新闻运行中这一流程则体现为数据库中的核心数据抓取及相关数据挖掘。理想状态下,数据库应当是一个能够为算法新闻提供全面、客观数据信息的完美“粮仓”。但出于材料丰富性和全面性的考量,设计者往往设定模型挖掘海量数据,这样的数据的信度核查难度极大。无法保证绝对客观、公正、中立的数据还给公众造成了“全面真实”的样本假象。
数字新闻时代,算法语境下的新闻真实受到了数据窗点、设计者立场、“偶然”变量、信度核查等因素影响,这些因素使算法在生产看似真实、中立的、“客观”报道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消解着新闻真实。
(摘编自段鹏《算法模型推荐对新闻真实的消解与建构》)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新闻真实是新闻从业人员工作实践的核心原则,但经过新闻生产者主观判断后认定的事实却很难与客观事实保持一致。
B.算法对所有数据对象无差别运行,被公众认为中立且准确无误,但作者认为众多因素或多或少消解算法新闻的真实性。
C.算法设计者有数据盲点,所以他们去挑选与生活背景、知识学历等因素相关的评估变量,这会侵蚀相关方的特定利益。
D.变量考量的片面性及变量自身的变动性是算法模型运行的弊端,即偶然变量事件可能引发意义的坍塌,影响最终结果。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果1988年全美大学优秀度排名能再增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获得感、终身学习能力等变量,排名会更具参考价值。
B.在特定动机与利益的驱使下,人与技术实现了“导向共谋”,引导了新闻导向,或会引发对科技与道德关系的思考。
C.算法的实质是模型,沿用模型可能会导致结果的误差,所以在建模的同时也应该考虑偶然变量,以突破模型的限制。
D.将传统新闻实地采集信息与算法新闻在数据库中抓取核心数据这两种方式相结合,能保证新闻报道与客观事实一致。
3.下列选项与文中观点相符的一项是(3分)
A.当下,算法建立在大数据采集基础上,技术的不完善和设计者的主观性等因素给算法应用带来隐患。
B.算法在搜集整理与加工数据时不受情感控制,算法主导的自动化新闻为实现新闻客观铺平了道路。
C.算法新闻突破新闻报道的采集局限,在海量数据中有价值的信息不易被忽略,提高了信息生产效率。
D.算法对新闻生产有积极的影响,它让新闻生产者更加关注受众的兴趣点,节省了读者的时间成本。
4.请分析本文采用的论证方法及作用。(4分)
5.以下这则算法新闻经证实为虚假新闻,多种因素影响其真实性。请结合文本分析。(6分)
近日,一项由国际知名科研机构进行的研究表明,喝咖啡可以有效治愈癌症。研究人员通过对数千名癌症患者进行实验,发现喝咖啡的患者在治疗后的生存率和康复速度明显优于不喝咖啡的患者。研究还发现,咖啡中的某种特殊成分可以抑制癌细胞的生长和扩散,这一发现可为癌症患者带来福音。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万古愁
刘晓峰
两千五百多年前,在欧亚大陆的东西两端,孔子和赫拉克利特面对一条河,都说了一句非常有影响的话。
河边的孔子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河边的赫拉克利特说:“人不能两次走进同一条河流。”
对于赫拉克利特,河流是不动的河床构成的空间,流动的河水代表着一个个流动的时间点。当人涉足水中,每一刻流过河床的河水,都是互不重复的时间点。如此面对河流的赫拉克利特,思考的核心是变动。在他那里,万物永远是变动的,是永远按照一定尺度和规律变动的世界,万物按照一定的逻辑生成和互相转化,变动是世界的根本。“太阳每天都是新的,永远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