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玉溪一中2024届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三)语文试题(解析版)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考模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178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4/1/14 19:38:52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4 总计:4
  • 下载点数: 3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7840字。

  2024届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三)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都市文化改变了诗人认识和感知世界的方式,促进了诗人现代审美经验的形成,他们在器物层与人性层两个向度上,将城市进行主题化或实体化的诗学处理,以探寻现代都市“人”的概念和精神。作为诗歌文本的主要策源地、传播地以及文人经验的发生地,都市文化对参与构建新诗语体特征的要素——意象——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并在某些经验层面上和现代诗歌内质的“美感”传达方式形成共鸣。
  新诗的语体建构与都市意象的谱系生成关系密切,如咖啡馆、酒吧等消费空间意象,汽车、火车等交通工具意象,街道、广场、居室等建筑空间意象等。这些新意十足的都市意象在集中、有限甚至使人倍感压抑的都市空间内,不断在诗人眼前复现。对抒情者来说,这种“强化”可以认为是被动而不可拒绝的,他们也由此获得更为丰富的、供选择的原材料。这为诗人在都市语境中建立起表意体系,进而对语料进行淘洗、对形式进行实验提供了充裕的素材。借助新诗的意义生成机制,都市意象的文本性特征首先得到了强化。有的学者指出:“意象的都市化,它是现代诗歌意象自觉接受外来影响,不同于传统意象而具备的最显著的现代性特征。”金克木在论述20世纪30年代一类集中抒写城市的诗歌时也认为,在诗的表现上,都市意象群组“废弃了旧有的词面,代替从来未见过的新奇字眼”。高楼、街道、机车、咖啡馆、夜明表、霓虹灯这些异邦城市文明的物态符号成为现代诗人寻求“现实”感的直接意象资源。他们将物象纳入文本,使之成为表意符号并获得文本性特征,这对现代诗人而言也是“心之转换”的过程。在郭沫若等新诗先驱笔下,都市意象多为简劲传神的、功能意义非常明确的现代化物质符号。它们的喻意往往直接牵涉其所蕴含的速度、高度等文明特征,浸润着新诗人的国家富强观念。
  综合来看,作为“诗歌独特的叙事方式”和诗人体验事物的具体形式,意象是诗歌生命的基本结构内核和功能单位。现代诗人注重发掘都市意象,并将它们视作营造现代诗美的重要原材料,注重暗示效应的拟造,说到底,是一大群诗人对诗的感觉和运用的方向有了变化,是一种方法或一种气质。这种方法或气质,既与欧美意象诗学和以艾略特、奥登为代表的现代诗学关联密切,是西风东渐的文化交融;同时还有机浑成了中国传统诗学意境化的审美旨趣,实现着古今对话。通过意象的组合与意义的运作,新诗的艺术结构与传统形式逐步拉开距离,带有现代都市人生活气息的情感空间得以建立。
  (摘编自卢桢《都市文化与中国现代诗歌的语体建构》)
  材料二:
  中国古典诗歌是在乡村文化背景中生成、发展、繁荣的,其精神上带有深刻的乡村文化的品格,而且这种文化品格经过历史的积淀,升华为一种诗化生活情趣。中国古典诗人面对的是山水田园所组成的世界,体味的是“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宇宙之道,他们以无限敬畏之心倾听自然的启示,期待着神圣奇迹的降临,保持生命与自然的亲密无间的和谐共振,息息相应,从而达到“天地与我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都市文化是诗歌文本的主要策源地、传播地以及文人经验的发生地,改变了诗人认识和感知世界的方式,促进了诗人现代审美经验的形成。
  B.消费空间意象、交通工具意象、建筑空间意象等都市意象新意十足,这些都市意象不断在诗人眼前复现,其谱系生成与语体建构关系密切。
  C.中国古典诗人之所以能够达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是因为他们面对山水田园世界时能够保持生命与自然的和谐共振。
  D.中国古典诗歌在精神层面上带有深刻的乡村文化品格,随着历史的发展与传统的积淀,它的抒情模式和美学趣味已被整个民族接受和理解。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中国现代诗歌和都市文化的关系,但二者论述的重心不同。
  B.高楼、街道等异邦物态符号取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成为现代诗人的直接意象资源。
  C.都市语境下,“意境”“韵味”的瓦解意味着古典诗歌美学规范的中心观念的破裂。
  D.现代诗人以庄子、禅宗的心性来透视现代生活,找到了与古典诗歌意境相通的路径。
  3.下列选项,不属于“以古典意境表现现代情绪”对应关系的一项是(3分)
  A.“丁香空结雨中愁”(李璟《浣溪沙》)与“丁香一样的……姑娘”(戴望舒《雨巷》)
  B.“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诗经•采薇》)与“那河畔的金柳”(徐志摩《再别康桥》)
  C.“银汉迢迢暗度”(秦观《鹊桥仙》)与“隔着河的牛郎织女”(郭沫若《天上的街市》)
  D.“明明如月,何时可掇”(曹操《短歌行》)与“月光明明的照着”(沈尹默《月夜》)
  4.材料一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4分)
  5.以都市为基础的现代诗歌为寻找自己的诗学立足点需要进行哪些探索?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6~9题。
  卖馍
  路遥
  吃过早饭不久,通往县城的公路上已出现了熙熙攘攘去赶集的庄稼人:担柴挑菜的,吆猪牵羊的,提蛋抱鸡的,拉驴推车的;秤匠、鞋匠、铁匠、木匠、石匠、篾匠、毡匠、箍锅匠、泥瓦匠……都纷纷向县城涌去了。
  当高加林挽着一篮子蒸馍加入这个洪流的时候,他立刻后悔起来。他,现在跟一个农村老太婆一样,上集卖蒸馍去了!父母亲那么大年纪都还整天为生活苦熬苦累,他一个年轻轻后生,怎好意思一股劲呆下吃闲饭呢?路上,他想起父亲临走时安咐他,叫他卖馍时要吆喝。天啊,他怎能喊出声来!“可是,”他想,“如果我不叫卖,谁知道我提这蒸馍是干啥哩?”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