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劝学》《过秦论》《师说》ppt1
- 资源简介:
共44张,课件制作简洁,先讲后练,适合复习使用。文字材料约6010字。
综合练习——《寡人之于国也》《劝学》《过秦论》《师说》
一、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
1.《孟子》:为记述孟子言行的著作,完成于战国中后期。此书的来历有各种不同的说法,司马迁等人认为是孟子自著,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参与。该书翔实地记载了孟子的思想、言论和事迹。《孟子》与《大学》《中庸》《论语》合称为“四书”。“四书”始终是我国封建社会正统教育的必读书和科举取士的初级标准书。
2.寡人之于国也
寡人:寡德之人,是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称。
3.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河内凶:河内遇到饥荒。河内,今河南境内黄河以北的地方。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河东:黄河以东的地方,在今山西西南部。黄河流经山西省境,自北向南,故称山西境内黄河以东的地区为河东。粟:谷子,脱壳后称为小米,也泛指谷类。
4.谨庠序之教
庠序:古代的地方学校,后也泛称学校或教育事业。《史记•儒林列传》:“闻三代之道,乡里有教,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汉书•董仲舒传》:“立大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
5.申之以孝悌之义
孝悌:孝,指对父母还报的爱;悌,指兄弟姐妹的友爱,也包括和朋友之间的友爱。孔子非常重视孝悌,认为孝悌是做人、做学问的根本。
6.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君子:特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君子”一词出自《易经》,被全面引用最后上升到士大夫及读书人的道德品质始自孔子,并被以后的儒家学派不断完善,成为中国人的道德典范。
7.故不积跬步
跬:古代跨出一脚为“跬”,跨两脚为“步”。
8.外连衡而斗诸侯
连衡:秦国采用的一种离间六国,使它们各自同秦国联合,从而各个击破的策略。也作“连横”。
9.南取汉中
汉中:位于陕西省西南部,古称梁州、南郑、天汉,是汉王朝的发祥地,长江第一大支流汉江的源头,秦巴山片区三大中心城市之一,有“汉家发祥地,中华聚宝盆”的美誉。
10.战国“四公子”:战国时代末期秦国越来越强大,各诸侯国贵族为了对付秦国的入侵和挽救本国免于灭亡,竭力网罗人才。他们礼贤下士,广招宾客,以扩大自己的势力,因此养“士”(包括学士、方士、策士或术士以及食客)之风盛行。当时,以养“士”著称的有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齐国的孟尝君田文、赵国的平原君赵胜、楚国的春申君黄歇。因其四人都是王公贵族(一般是国家君王的后代),后人称之为战国“四公子”。
11.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