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1
- 资源简介:
约4050字。
《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解释诗句重点词语和诗句的意思
3.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怀,领悟诗词中隽永的意蕴。
4. 感受古代诗词的艺术魅力,培养诵读和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教学重点】
朗读背诵古诗;感受诗词中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教学难点】
培养对蕴涵在诗词中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哲理的领悟。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集体背诵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请同学们说一说秋天给人的感受。(生答,师总结:悲凉、忧愁。)是的,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悲秋的传统,大多数诗人每逢秋天便要慨叹寂寥和凄凉,但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诗却一反前人低沉哀怨的笔调,抒写了一种对秋天的全新的体验。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秋词》,去领略一番不一样的秋的境界。
二、任务导学,品鉴赏析
任务一 知人论世,体会情感
1.作者简介
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自称中山人。贞元七年中进士,又中博学宏词科。曾和柳宗元等参加革新政治的王叔文集团。失败后,被贬官。后又入朝为官,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因此,世称刘宾客。晚年在洛阳,和白居易为诗友,并称“刘百”。他的仿民歌《竹枝词》,别开生面,对后世影响很大。有《刘梦得文集》40卷。
2.尝试诵读
请根据刚才的作者简介,自读文本,理解停顿,揣摩情感,尝试诵读《秋词》。请小组之间相互展示,完善,班级推荐展示。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
学生对照注释初步理解诗意,提出质疑。学生释疑,扫清词语障碍。
交流点拨:
春朝(zhāo):春日,春天,与“秋日”相对应。 引:引发。
3.巩固收获,再次诵读
任务二 精读品味,品鉴赏析
1.小组研讨思考:诗人表现“秋日胜春朝”,不写秋天如何秋高气爽,秋色如何迷人,而写万里晴空孤单的一鹤排云冲霄的景象,这与“悲寂寥”有何根本的不同?
交流点拨:万里晴空展现出一幅开阔景象,更显出“一鹤”矫健凌厉、奋发向上的气势。显然,这只鹤是孤单的,但正是这只鹤的顽强奋斗,冲破了秋天的肃杀氛围,使人精神为之抖擞。这便自然而然地引出“便引诗情到碧霄”。
体会“便引诗情到碧霄”的意蕴,古人云:诗言志,诗情即志气。人果真有志气,就会奋斗不息,便不会感到寂寥。“一鹤排云上”所体现的奋斗之志与诗人的情志已融为一体,画意与诗情相互映衬,相得益彰,让人觉得其诗情好像与鹤一起直冲云霄。此可谓诗情画意的完美结合。
明确:古诗中的意象,“鹤”,作者托物言志,借“鹤”的意象来表明自己才情与志气,豪情与壮志。
2.在品鉴赏析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再次诵读,再次班级展示,评出吟诗达人。
任务三 仿照《秋词》,自学《夜雨寄北》
同学们,我们常说,优秀的人才善于举一反三,同学们能否以刚才我们学习秋词的经历为范,小组合作,自学《夜雨寄北》呢?期待同学们的精彩表现。
播放一段背景音乐《相思》引入自学情境。
提出自学要求:
1、结合注释,诵读诗文,初步理解诗文的含义。
2、小组之内讨论学习感受。
3、汇总提炼学习所得,反馈于诵读。
交流点拨: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①巴山:在今四川省南江县北。
②共翦西窗烛:翦同剪;在西窗下共剪烛蕊。
③却话:重头谈起。
任务四:设疑探讨
这首诗所寄何许人,有友人和妻子两说。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阅读收获,谈谈你的阅读理解。
交流点拨:前者认为李商隐居留巴蜀期间,正是在他三十九岁至四十三岁做东川节度使柳仲郢幕僚时,而在此之前,其妻王氏已亡。持者认为在此之前李商隐已有过巴蜀之游。也有人认为它是寄给“眷属或友人”的。从诗中所表现出热烈的思念和缠绵的情感来看,似乎寄给妻子更为贴切。
任务五:精读品味,品鉴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