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昆明市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摸底检测语文试卷(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26230字。
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摸底检测语文试卷
本试题卷分阅读题和表达题两部分,共8页。
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答题注意事项见答题卡),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并请认真填涂准考证号。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在试卷上的答案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这些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决定了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决定了国家统一永远是中国核心利益的核心,决定了一个坚强统一的国家是各族人民的命运所系。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决定了中国不断追求文明交流互鉴而不搞文化霸权,决定了中国不会把自己的价值观念与政治体制强加于人,决定了中国坚持合作、不搞对抗,决不搞“党同伐异”的小圈子。
(摘编自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3年6月2日)
材料二:
今天的中国是由昨天的中国延续而来的。要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知晓我们民族过往的历史,以及在漫长历史中所形成的民族特性和文化特色。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指出了中华文明突出 五大特性,并且指出其对中华民族必走之路、精神品格、对待世界的态度所具有的决定性作用。
B. 材料一和材料二基于相同 目的,谈到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问题,并且都强调了深入了解本民族历史的重要意义和方法策略。
C. 材料一指出,国家统一是中国核心利益的核心,因此需要树立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
D. 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就是对浩如烟海的历史典籍寻访搜求,网罗打捞,使历经沧桑而流传下来的古籍得以妥善保管和传承。
2. 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科技部汇聚国内顶尖力量对被称为“河洛古国”的双槐树遗址进行研究解读,这有助于中华文明历史的完整化、清晰化。
B. 三星堆遗址证明巴蜀文化与中原文化有一定联系,这修正了学界曾经的某些观点,可见文明探源可廓清一些迷雾和偏颇。
C. 实现文化强国目标、走好文化强国必由之路,关键在“双创”,即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D. 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自立自强、是当代中国人民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讲好中国故事的先决条件。
3. 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高屋建瓴、提纲挈领、从民族文明特性出发论述了国家民族发展的一些根本问题。
B. 材料二第三段引用史学家的名言、意在说明摸排清点历史家底并对之进行保护的重要性。
C. 材料一语言简明有力,排比更增强了语势;材料二语言严谨、准确,却不乏生动的表述。
D. 材料二开门见山地摆出论点,进而从怎么办、为什么等方面论证,思路清晰,逻辑严密。
4. 材料二第三段使用“翻箱底”“晒老账”“阔绰”等词语,请简析其作用。
5. 从我国原始农耕时代遗址图,到良渚遗址的巨型拦洪坝,再到南海沉船的珍宝……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的丰硕成果将出现在全国中小学生的教科书上。这一教育举措有何意义?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曲解文意,二者的目的不尽相同,且材料一并未提出方法策略。材料一谈到中华文明的连续性的目的在于指出中华民族必须走自己的路,必须从历史的连续性来了解中国,材料二谈中华文明连续性的目的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C.强加因果,材料一中,二者是并列关系。
D.以偏概全,深入了解中华历史包含两方面的做法,选项只提到一方面。
故选A。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孩子王(节选)
阿城
一九七六年,我在生产队已经七年。
一天,支书唤我:“队里可还苦得?”我点点头。支书又说:“你是个人才。”我吓了一跳,以为在调理我,就笑着说:“支书开玩笑。有什么我能干的活,只管派吧。”
“分场调你去学校教书,明天报到。我家老三你认得,你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