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浙南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共23题,约16670字。
浙江省浙南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考生须知:
1.本试题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9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此乃含蓄之美。我们常说中华民族的特性中有这样的特征,说话委婉,强调含忍,说白了,说明了,就不美。而现代的审美观念,是外露的、张扬的、包装的。曲解的广告、张扬的建筑、直露的喊话等等,使我感到现在阐释含蓄的内在意蕴多么不合时宜,我似乎在说一个古老的梦幻、那个曾经存在过的审美事实。
在美学中,曲标示一种美感、一种美学情趣。从造型心理学角度看,横线能使人产生稳实感,竖线有力量感,而曲线则最富优美感、运动感。在中国美学的谱系中,曲线具有和西方不同的意韵。曲线所关心的是那悠远的纵深、那层层推进的妙处,那深藏于有形之象背后的有意味的世界。当然,隐不等于晦,必须要处理好隐和露之间的关系,如果一味讳莫如深,欣赏者一头雾水,便如坠五里云中。我们说,隐而不露,藏而不显。隐是为了更好的露,藏是为了更好的显。关键要有味,要启迪人想象的空间。
婉曲是中国诗中的高妙境界。卢照邻《曲池荷》:“浮香绕曲岸,圆影覆华池。常恐秋风早,飘零君不知。”香味袅袅,荷影绰绰,曲岸风荷响,其韵传出遥远。影的舞动、味的轻扬和婉曲的小径、澹荡的清池,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它的境界是流动的、清幽的、绵长的、内蕴的。曲是中国园林的至上原则之一,在一定程度上,造园就是造曲的艺术。明刘侗《帝京景物略》记北京城东有曲水园,园中的漏云透月轩、掩山楼、宜雨亭、住秋阁,都在曲,含蓄蕴藉,一个唤起你更多想象的引子。园林的曲景在云墙和回廊的设置上体现最为充分,如拙政园的回廊,婉曲回转,极尽优柔。
中国书法史上有永字八法之说,这是以“永”字的八笔来说明中国书法运笔的方法。在我理解,永字八法透露出中国美学的含蓄蕴藉:笔笔藏,笔笔收,不直截,不显露,外表平静如无风的水面,但在其深处暗藏机锋。书道之妙在于藏,这是中国含蓄的美学传统所决定的,在书法中叫做蓄势。反对直露,认为直露一览无余便没有韵味。如颜真卿的藏头护尾,颜体可以说是藏的典范。起笔裹锋,没有裹锋,平平地写,那就太露;落笔回锋,没有回锋,一笔送出,就没有意思。无往不复,无垂不缩,点必隐锋,波必三折。书法无往不复的道理,是《周易》“一阴一阳之谓道”的思想体现,没有送出的一笔是不回的,一如《周易》所说没有绝对的去,也没有绝对的来,衰败之处就是生命的起点,灿烂之处也可能就是没落的开始。书法、园林、绘画等都是空间艺术,但中国美学强调,这一空间是“回荡的空间”,充满音乐的节奏。
雾里看花,乃是中国美学的又一种境界。它通过迷离恍惚产生独特的美感,不同于西方美学的朦胧美,它具有独特的哲学思想内涵。关于论画,中国古代有三远之说,北宋绘画理论家韩拙在《山水纯全集》有言:“有近岸广水、旷阔遥山者谓之阔远;有烟雾暝漠、野水隔而不见者谓之迷远;景物至绝而微茫飘渺者谓之幽远。”此三者统之于远而归之于心,反映出宋人山水的境界追求。在韩拙也具有迷远的审美特征。韩氏三远观使中国画的朦胧处理从技法而走向理论自觉。唐宋山水画颇多出胸中之盘郁,使人能看到宇宙初开之象,在其朦胧恍惚的传达中看出鸿蒙的意味。在园林艺术中亦如此, 园中点点皆实景,你不能在园中起一丝云烟,不能在山前着一片梦幻,但中国很多园林创意。“浮翠阁”“香影廊”“养云精舍”“月到风来”等等,景皆实但起意皆虚,实景虚意,妙出玲珑。曲胜过直,忍胜过躁:子路的冒进,夫子颇不以为然;颜回的忍辱,被夫子许以大气象。力从内在胜过外在的强力;;美从迷离中寻来,胜过通透的美感。
曲在中国美学中随“物”赋形,各尽其妙。在《春秋》,讲微言大义;在《诗经》,讲“主文谲谏”;在《周易》,讲“用晦”之道;在禅宗,讲“弘忍”;在做人,讲究的是忍耐,是含蓄:在艺术,讲究的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追求言外之意、象外之象、味外之味,“深文隐蔚,余味曲包”才是艺术家追求的大境界。中国艺术的世界宛如一条弯弯曲曲的小径,赏艺人沿着这条小道悠然前行,在那深深的处所,有一无上妙殿。
(摘编自朱良志《曲院风荷:中国艺术论十讲》)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含蓄之美,是中华民族的特性之一,但与现代的审美观念有巨大冲突,让作者觉得现在阐释含蓄的内在意蕴显得不合时宜。
B. 在中国美学的谱系中,曲线虽关心深藏于有形之象背后有意味的世界,但隐藏不等于隐晦,必须要处理好隐和露之间的关系。
C. 《周易》“一阴一阳之谓道”的思想,体现在书法上是“无往不复”之道,没有一笔送出是不回的,否则就没有意思。
D. 雾里看花这一中国美学境界不同于西方美学的朦胧美,它通过迷离恍惚产生独特的美感,北宋韩拙的三远观使其从技法走向理论自觉。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卢照邻“浮香绕曲岸,圆影覆华池”中,若“曲岸”改为“直岸”则难以营造出流动的、清幽的、绵长的、内蕴和谐的意境。
B. 书道之妙在于藏,决定了永字八法透露出的中国美学的含蓄蕴藉:笔笔藏,笔笔收,不直截,不显露,在其外表下暗藏机锋。
C. 米芾及米友仁父子创造的“云山墨戏”,以迷离漫滤之景出胸中之盘郁,有宇宙初开、天地鸿蒙之象,将迷远之境推向极致。
D. 园林命名不仅要点出实景,更要虚意构思,提高其格调,从而让园林妙出玲珑,从迷离中寻美,给予人回味无穷的想象空间。
3. 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三段观点的一项是( )
A.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唐•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B.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南唐•冯延巳《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
C. 高高下下天成景,密密疏疏自 花。(宋•陆游《西园》)
D.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唐•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
4. 请简要梳理文章的论证结构。
5. “含蓄”是中国传统美学的重要命题,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李商隐《锦瑟》的含蓄艺术。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D.“北宋韩拙的三远观使其从技法走向理论自觉”错,从前边两个分句看这里的“其”是“雾里看花这一中国美学境界”,与原文“韩氏三远观使中国画的朦胧处理从技法而走向理论自觉”不同。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由原文“书道之妙在于藏,这是中国含蓄的美学传统所决定的,在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右第二章(节选)【注】
茅盾
到四点钟以后,枪声炮声都沉静下去了。李先生慢慢儿从地板上爬起来,摸着一张椅子就坐了。过一会儿,他皱着眉头说:
“真糟糕!不逃呢,不放心;逃呢,多花钱。我总以为打不起来的,谁知道——”
李夫人看见丈夫发愁,勉强做出点笑容来,说:“好半天没有响声了,看来不会闹出大乱子。你去睡罢。明天你还得上公司里办事。”李先生望着他的夫人,也勉强笑了一笑。他觉得夫人的话很对。日本兵是蛮凶的,他们在沈阳北大营并没遇着抵抗,据说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