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三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高考备考实用性联考卷(二)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2010字。
云南省三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高考备考实用性联考卷(二)
语文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希望广大文艺工作者坚持守正创新,用跟上时代的精品力作开拓文艺新境界。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终要看作品,衡量文学家、艺术家的人生价值也要看作品。广大文艺工作者要精益求精,勇于创新,努力创作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
古往今来,优秀文艺作品必然是思想内容和艺术表达有机统一的结果。只有把美的价值注入美的艺术之中,作品才有灵魂,思想和艺术才能相得益彰,作品才能传之久远。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文艺作品的生命线,内容选材要严,思想开掘要深,艺术创造要精,不断提升作品的精神能量、文化内涵、艺术价值。
创新是文艺的生命。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有学习前人的礼敬之心,更要有超越前人的竞胜之心,增强自我突破的勇气,抵制照搬跟风、克隆山寨,迈向更加广阔的创作天地。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艺的根基,也是文艺创新的宝藏。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把艺术创造力和中华文化价值融合起来,把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结合起来,激活中华文化生命力。要把握传承和创新的关系,学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文艺创新的重要源泉。
今天,各种艺术门类互融互通,各种表现形式交叉融合,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催生了文艺形式创新,拓宽了文艺空间。我们必须明白一个道理,一切创作技巧和手段都是为内容服务的。科技发展、技术革新可以带来新的艺术表达和渲染方式,但艺术的丰盈始终有赖于生活。要正确运用新的技术、新的手段,激发创意灵感,丰富文化内涵,表达思想情感,使文艺创作呈现更有内涵、更有潜力的新境界。
希望广大文艺工作者用情用力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中国人民历来具有深厚的天下情怀,当代中国文艺要把目光投向世界,投向人类。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有信心和抱负,承百代之流,会当今之变,创作更多彰显中国审美旨趣、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反映全人类共同价值追求的优秀作品。
文艺的民族特性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文化辨识度。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同世界各国文学家、艺术家开展交流。要重视发展民族化的艺术内容和形式,继承发扬民族民间文学艺术传统,拓展风格流派、形式样式,在世界文学艺术领域鲜明确立中国气派、中国风范。
(摘自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
材料二:
当下中国新主流影视剧应该面对并解决的问题是如何进一步向年轻受众群体倾斜,扩大受众市场,让青年观众得以主动、自主地“消费”作为文化消费品的新主流影视剧的问题。
当今时代,影视剧观影主体越来越趋于年轻化,新主流电影如《我和我的祖国》《我和我的家乡》,新主流电视剧如《山海情》《觉醒年代》等,其文化取向无疑是多元丰富的,上至主旋律文化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只要坚决抵制照搬跟风、克隆山寨,摈弃故步自封、凭空虚造,文艺作品就能完成思想内容和艺术表达的有机统一。
B.中华文化价值和美学精神蕴含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文艺工作者可将艺术创造力和当代审美追求结合,激活生命力。
C.新主流影视作品作为青少年观众的“消费”之“物”,体现着青年意识形态的生产和青年文化消费的取向。
D.新时代文艺创作既要考虑青年文化消费、审美趣味,又要承载中国精神和中国文化,确立中国气派、中国风范。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文艺作品的创新的问题,二者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
B.短视频等新的艺术表达和渲染方式,同样可以体现出文艺作品的文化辨识度。
C.新主流影视剧文化取向多元丰富、客观上吸引了观众,扩大了市场。
D.新主流影视剧的新风貌主要是创作者在影视语言上创新,题材和内容没有变化。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相关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唐代文学家李翱《答朱载言书》:“理辩则气直,气直则辞盛,辞盛则文工。”
B.清代诗人赵翼《论诗其一》:“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
C.清初文学批评家叶燮:“志高则其言洁,志大则其辞弘,志远则其旨永。”
D.晋代文学家陆机《文赋》:“收百世之阙文,采千载之遗韵。”
4.材料二中使用“新主流”“小片化”“接地气”等词语,请简析其作用。(4分)
5.如何繁荣新时期文艺创作,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伊人寂寞
陈毓
是那场突然降临的死亡出卖了她。
灾难降临以前,她是一个不久就要当妈妈的女人。那时她的妊娠反应已经过去,对食物的热爱回到她心里,睡眠也回到她的眼睛里,她看上去很强健,有旺盛的精力。生活很好,即使她的肚子高高地隆起来了,腰身的粗壮使她原来的衣服不再适合她,但是春天的到来却使她很容易打扮自己,她穿着宽松舒适的孕妇裙,看上去比从前更闲适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