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云南省“3+3+3”高考备考诊断性联考高三三模语文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7460字。
2023届云南省“3+3+3”高考备考诊断性联考高三三模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年来,“肌理”一词与城市乡村等联系在一起,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专业领域。这个概念能够反映文化积累、传承的基本特征,表达中国人自古以来关于“文统”、文脉的认识,应该进一步扩大其应用范围,并为社会大众所熟知。从肌理的角度观察城市、乡村、文化,就会发现它们的发展就是一次旅行,每天都在出发,每处各有风情,环环相扣写就了各自的壮丽史诗,步步生花构成了它们的“震撼风景”,这才有了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瓜瓞绵绵。
城市肌理已经是城市规划、城市更新的常用概念,所谓城市肌理,是城市在长期演进中,由地域环境与人文历史交互作用形成的积淀,主要体现在功能布局、道路交通、建筑样式、街区风格等方面,储存着不同时期人们生产生活的信息,以及他们的理念、理想,是后人寻找故乡的路径,也是破解这块土地密码的线索。城市肌理受到业界和政府部门的重视,是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在各地域市建筑中的直接反应。
有城市肌理,当然也有乡村肌理。长期以来,乡村规划不是城市规划那样的显学,甚至很多乡村就从来没有过现代意义上的规划。如今,只是在极少古村落,能听到关于先祖选择这方土地时的勘查经历和规划思路。但是,从绝大多数村落看,其形成和演变的过程,还是折射出最初的布局考虑以及后世的沿续。东晋陶渊明《桃花源记》有这样的描写:“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这是一千六百多年前带有理想色彩的乡村肌理写照,实际上仍是今天的“临摹样本”。
文化肌理。历史上,“肌理”一词常出现在文学作品中,比如东汉蔡邕《弹棋赋》“肌理光泽,滑不可屡”,指器物表面纹理,杜甫《丽人行》“肌理细腻骨肉匀”,指人的皮肤纹理。作为对语言表达的比喻也很早,东汉张衡《西京赋》:“剖析毫厘,擘肌分理”。在此之外,“肌理”一词也逐步向文学理论乃至文化理论范畴扩展,如清代翁方纲“论诗”中提出了“肌理说”,但当时中国社会和文坛已呈暮气,“肌理”一词由此在文学艺术理论中陷入沉寂。经历社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震撼风景”文中指从肌理角度观察城市、乡村、文化及所发现和感受到的“风景”。
B. “临摹样本”文中指《桃花源记》中所呈现的村落布局至今仍值得现代人学习摹仿。
C. “不知其可”在文中指在血缘宗法社会中,人若纲常失序,则无可适从,没有信誉。
D. “时空加持”,“加持”原为佛教用语,文中指文化肌理受到时空的共同影响和作用。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城市肌理储存着不同时期人们生产生活信息,以及他们的理念、理想,是后人寻找故乡的路径,也是破解这块土地密码的线索。
B. 很多乡村虽然从来没有过现代意义上的规划,但绝大多数村落形成和演变的过程,还是折射出最初的布局考虑以及后世的沿续。
C. 中国文化传统能使我们在回望中看清走过的每一步,知道自己应该从哪里起步,如同每个具辈分的前人一样,担起继往开来的责任。
D. 历史是我们生活的另一个维度,在对未来的畅想和对过去的发掘中,城乡是保存过去的容器,文化肌理则是指引我们回忆的“路标”。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桃林、屋舍,良田、美池,桑竹、阡陌……”,《桃花源记》中的乡村肌理、美丽景致千百年来依然是人们的理想和憧憬。
B. 城市肌理和乡村肌理,都是城乡生活在物质空间的重重累积,也是城乡文化的层层叠加,因此它们都具备了文化肌理的特征。
C. 由城市肌理推及乡村肌理,进而推及文化肌理,从肌理的角度观察城市、乡村、文化,梳理细节,才能把握肌理的共同规律。
D. 标出“文化肌理”这一理念,唤醒了人们对不同城市、乡村、文化的独特感知、体验以及今天我们对文化繁荣发展的期待。
4. 简述“肌理”这一概念的作用以及“肌理”一词常出现的领域。
5. 请结合文本材料,谈谈作者的写作意图。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纲常失序”错误,扩大化,原文为“由此形成各自家族牒谱,传承有序,如果混乱了,则与禽兽无异,‘不知其可’”,是“如果混乱了”,而非“纲常失序”;“没有信誉”错误,于文无据。“不知其可”指在血缘宗法社会中心灵上的无可安放,无所适从,不知自己怎么办才可以。
故选C。
【2题详解】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草
王愿坚
一位藏族同志指着当年红军走过的草地,说:“就在这里,在奶粉厂旁边,我们要建一座糖厂,这里是最甜的地方。”
二班长杨光从昏迷中醒过来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