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云南省保山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共23题, 约13000字。
2022-2023届云南省保山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准考证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无论是灵河畔的仙草,还是客居府的幼孤,林黛玉本质上都是草木之人。无父母兄弟,无本家扶持,且断根迁移,这些都是要凸显林黛玉浮萍无依的孤儿处境。在贾府的客居,不仅延续了这一状态,且逐渐恶化,林黛玉因此而有“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遇”之叹,最终“花落人亡两不知”。这个渐变的过程,是黛玉如草木般移植、生长、渐衰、枯萎的生命历程。
抛却仙草幻化的由来,单从成长和教育来看,和贾府其他少女相比,林黛玉也有她的特殊性。其他女性无一例外地处于具体的规矩和要求之中,惟独黛玉少孤兼客居,贾府并无人真正管教她,只是提供优渥的生活,其他基本放任不管。有了衣食无忧和宽容放任的前提,林黛玉才能悲春伤秋,吟花诵月,无视世俗荣华及规则。本来就是草木之人,在贾府又保持了草木之心,刻薄、小性儿,不通人情世故,便是必然的结果。反过来,这些表现也合乎草木之人的设定。
林黛玉作为草木之人,实际是兼具“山林之人”和“草野之人”的特点以往更多关注其“山林之人”隐逸清高的方面,而对其“草野之人”任性而为的一面有所忽略。这两方面结合起来,才是林黛玉作为草木之人的应有之义。任性,不合礼法,促狭,好捉弄人等,都体现了林黛玉作为草木之人的鲜活性——她是活生生的、有喜怒哀乐的人,而不是一个抽象了的理想化的符号。
(摘编自杨子彦《林黛玉因何经典:草木之人、性灵之诗、清虚之美》)
材料二:
桃花和杏花虽同为春天的物候象征,同以美丽诱人,但它们在不同的诗中却承载着各自不同的情感意义,很多时候是绝然不能互换的。
桃花常寄寓对美好爱情的赞美和温馨回味,杏花常寄寓爱的失意和惆怅;桃花常被用来寄寓隐逸情怀和暗示隐士之所,杏花却没有这种作用。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和贾府其他少女相比,黛玉少孤兼客居,贾府并无人真正管教她,只是提供优渥的生活,其他基本放任不管。可见林黛玉的特殊性皆源自于她成长和教育的环境。
B.以往红学研究更多关注林黛玉“山林之人”隐逸清高的方面,而不大关注其“草野之人”任性而为的一面。因此导致对林黛玉作为草木之人的应有之义理解有偏差。
C.在阅读诗歌时我们应该对相关、相近意象进行比较研究,我们需从细微处关注意象,同时也要注意看它们同其他意象共同构成的意境,才能准确把握诗的情感倾向。
D.桃花的象征意象多元而丰富,在许多作品中,桃花是悲情的意象,这为《葬花吟》的创作提供了基础。分析桃花意象对全面把握《红楼梦》悲剧意蕴具有重要作用。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草木之人”身上的种种缺点体现了林黛玉的形象的鲜活性。
B.虽同为春天的物候象征,但杏花的情感意义不如桃花的丰富。
C.常建诗中桃花“隐”的寓意是从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来的。
D.宝黛读《西厢记》时对桃花有不同的理解,黛玉读出了悲情。
3.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百谷草木丽乎土”(《易•离》)
B.“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今古奇观》)
C.“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张九龄《感遇》)
D.“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离骚》)
4.“黛玉葬花”是《红楼梦》中的经典情节,请结合这三则材料观点解析林黛玉立“桃花冢”有何意蕴?(4分)
5.材料二、材料三都引用化用古诗文作为论据,请简要概括这样做的好处。(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牛背上的少年
邓建华
爷爷将小漫从牛背上抱下来时,小漫就在爷爷耳朵边说了一句悄悄话。爷爷一听,抱着小漫亲个不停。小漫被爷爷硬胡茬扎得哇哇直叫,哎哟呢,不要不要……
马三爷见了,就问,你家大孙给你说了什么话啊,让你发癫?
爷爷就爽朗大笑,道,我家老大说了,他长大了一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