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昆明市名校2023届高中新课高三第九次考前适应性训练语文试卷
- 资源简介:
约12070字。
机密★启用前 【考试时间:4月25日 9:00—11:30】
昆明市名校2023届高中新课高三第九次考前适应性训练
语文试卷
本试题卷分阅读题和表达题两部分,共8页。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答题注意事项见答题卡),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处,并请认真填涂准考证号。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在试卷上的答案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伟大的事业呼唤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开创并成就伟大的事业。党的二十大报告鲜明地提出了“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的精神品质,并以此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能。这四种精神品质与伟大建党精神,吹响了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绚丽华章的冲锋号,鼓舞着全国各族人民创造新的历史伟业。
“自信自强”是人民干事创业的精神动能,内里包含人民对个人能力品质的高度认可,是个体相信自己通过努力能够达致理想目标的精神元素。如果说自信是个人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和奋斗目标的高度认同与自我肯定,使个人乐于并善于去从事神圣的事业和追求理想的目标,那么自强则凸显了自信基础上发愤图强、持之以恒的精神要义,含有决意自我敦勉的志向性因素。自信自强的精神品质能够使人民生发起一种向着理想、向着目标奋勇前行的力量,也能够使人民在遇到危机和挑战时不丧失应有的信心,产生一种“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和“越是困难,越要向前”的力量。自信自强不仅是中华民族创造五千年悠久文明历史的精神动能,更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确证。只有既自信又自强,才能汇聚起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磅礴力量,才能创造历史的伟业。
“守正创新”是人民创造辉煌业绩必备的精神之核,内里包含人民坚守正道、弘扬正学以及在此基础上开创新局面、创造新成果的精神元素,本质上是中华文明继往开来之精神的集中体现,也是我们在新时代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立场和方法,又与时俱进地发展马克思主义,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局面所呼唤的精神品质。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成为世界文明史上连续性文明的典范,之所以能够在“为往圣继绝学”的同时“为万世开太平”,发展起一种源远流长而又博大精深且充满无限活力和发展生机的文明体系,与我们民族守正创新的文明品格密不可分。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成就百年伟业,并呈现出百年恰是风华正茂的胜景,也是与其坚守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坚持走正确的道路,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自己,永远是共产党人不断取得胜利的精神保障。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才能使我们在正确的道路上行稳致远,开辟新的发展空间,取得新的发展成就。
“踔厉奋发”是人民集中精力、奋斗进取的精神呈现,内里包含人民积极进取的精神元素,本质上是一种精神上的永不懈怠、永不满足的状态,“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是这种精神状态的集中写照。中国历史上有用“踔厉风发”和“踔厉奋发”来形容人们精神振奋、斗志昂扬的精神气象的实例。韩愈在为柳宗元所写的《柳子厚墓志铭》中形容柳宗元的文章议论“出入经史百子,踔厉风发,率常屈其座人”,清代张廷玉在为明代李文忠作传时称颂李文忠“器量沉宏,人莫测其际。临阵踔厉风发,遇大敌益壮”。清代邵大业在《童二树画梅歌》中用的是“踔厉奋发”,其中有诗句“踔厉奋发初挂敌,卒收险怪归中庸”。孙中山在《中国革命史•革命之运动》一文中讲到“冲锋破敌,则在军队与会党,踔厉奋发,各尽所能,有此成功”。不管是“踔厉风发”,还是“踔厉奋发”强调的都是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这是干事创业最重要的精神品质。气可鼓而不可泄,精神须振奋才能提供人生的正能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唯有踔厉奋发、不断进取才能达到理想目的。
“勇毅前行”是人民实践品格的价值呈现,内里包含人民勇敢坚毅地向着既定的目标迈进的精神元素,勇毅前行的人,是道不改、志不变、行动不停步的人。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毛泽东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的开幕词中讲道:“我们正在做我们的前人从来没有做过的极其光荣伟大的事业。我们的目的一定要达到。我们的目的一定能够达到。”深刻诠释了勇毅前行的思想精义。我们党要带领全国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称。事业是神圣的,任务是艰巨的,必须大力弘扬勇毅前行的精神品质,并以此来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挑战。在“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压”中知难而进、迎难而上,依靠顽强精神和意志品质开辟事业发展新天地,创造不负历史、不负人民、不负时代的新辉煌。
自信自强、守正创断、踔厉奋发、勇毅前行这四种精神品质既各有侧重又相辅相成,彼此连接成一个有机统一的精神价值体系,不仅是对中华民族历史上诸多精神理念和伦理美德的全面继承和发展,更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全国各族人民奋进断时代、迈上新征程所需要培树并大力弘扬的精神品质。大力弘扬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的精神品质,对于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有共独到价值,具有极共重要而又深远的战略意义。
(摘编自王泽应《大力弘扬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的精神品质》)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自信自强”能够在人民干事创业的时候提供精神动能,让他们纵使遭遇困难也不丧失信心。
B.创造辉煌业绩必须“守正创新”,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句,创新则让人在正确道路上行稳致远。
C.人民不懈怠、不满足,体现在精神上就是“踔厉奋发”的状态,其内在包含着他们的积极进取。
D.“勇毅前行”呈现的是人民勇敢坚毅向着既定目标迈进的实践品格,是中华民族推崇的品格。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自信是人民对个人能力的高度认可,自强凸显了自信基础上发愤图强、持之以恒的精神要义。凝聚社会主义强国建设的力量,需要既自信又自强的精神。
B.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立场和方法的同时,又要与时俱进地发展马克思主义,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局面,体现我们对“守正创新”的呼唤。
C.中国古代在形容人们精神振奋、斗志昂扬的精神气象时,有时用“踔厉风发”,有时用“踔厉奋发”,表述略有不同,但都强调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
D.毛泽东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的开幕词中,第一次深刻诠释了勇毅前行的思想精义,当下,勇毅前行也是我们战胜前进路上的各种挑战的武器。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的精神品质,这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也能看出当今时代一定程度上缺乏这四种精神。
B.中华文明能够成为世界文明史上连续性文明的典范。中国共产党能够成就百年基业且百年风华正茂,都得益于守正创新精神,事实证明,只要“守正创新”、就能创造辉煌。
C.从文章中选录的韩愈、张廷玉、邵大业、孙中山的诗文中可以看出,“踔厉奋发”一直是一个用来形容个人精神振奋、斗志昂扬状态的词语,现在用来描述时代精神体现创新。
D.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四种品质各有侧重又相辅相成,因而能彼此连接成一个有机统一的精神价值体系,在当下和未来发挥极其重要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4.根据原文内容,在人民干事创业的时候,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的精神品质分别有什么意义?请简要分析。(4分)
5.中国古今文论讲求“析义理于精微之蕴”,本文是如何体现这一点的?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雷锋日记八则
1958年
诗歌札记
一、诗歌包括:骚、铭、赋、民歌、古诗、绝诗、律诗、词、散曲。
二、民歌特点:语言精练,含义深远,内容丰富,押韵,易于上口,易于流传。
三、形式分为两种:1.叙事诗;2.抒情诗。
四、民歌文艺手法:
1.对照:牛出力来牛吃草,东家吃米我吃糠。
2.比喻:要说天,天最大,我们的干劲比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