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昆明市、宁夏银川市2023届高三下学期4月联合考试一模语文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约16470字。
云南省昆明市、宁夏银川市2023届高三下学期4月联合考试一模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鹿住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并请认真填涂准考证号。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在试卷上的答案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遇史家风”这一概念,是清代史学家章学诚在总结中国史学传统时提出来的。他在《文史通义》中评价创作了《通志》的宋代史学家郑樵:"不徒以词采为文,考概为学也。于是越欲区正史迁,益以博雅,贬损班固,讥其因袭。运以别识心裁,盖承遏史家风,而自为经纬,成一家宫者也。"
司马迂著《史记》的宗旨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交,成一家之言",历史是在变化中进行的,《史记》就呈现出了这种变化。《汉书》作者班因对引马迁多有微辞,但也肯定“共涉猎广博,赏穿经传,胞聘古今,上下数千载间,斯以劲矣"。在班固之后,《汉纪》的作者简悦和《后汉纪》的作者袁宏,都把“通古今”作为历史撰述的宗旨或原则之一。值得注意的是,班固的《汉书》是纪传体皇朝史,首悦的《汉纪》、袁宏的《后汉纪》是编年体皇朝史,它们都不是《史记》那样赏通的历史著作。他们强调“通古今”的必要性,一是司马迁“通古今之变”宗旨具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二是“通古今”也是当时思想家所关注的问题。王充指出:"'五经'比于上古,犹为今也。徒能说经,不晓上古,然则儒生所谓育替者也。”正是在这样一个思想背景下,苟恨等史家所倡言的“通古今”并非一定是体现著作内容上的“通古今”,更要注重对现实的关注。
司马迁的《史记》是中国史学上最早的、最全面的通史撰述,梁武帝的《通史》则是最早以“通史”名书的通史撰述,它与前者不可同日而语,但在史学上还是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南宋史学家郑樵是闲发史学之追求——“通”的名家,《通志》是其名作。首先,郑樵强调“会通之义大矣哉”,他继承了司马近“通古今之变”的撰述宗旨并在书志领域有重大发展。其次,郑樵批评班固,认为其“全无学术”“断代为史","会通之道,自此失矣"。应当指出,郑樵把"会通"与"所代"对立起来的看法,在史学发展上是不能成立的。
要理解“通史家风”的核心内涵,必须回到古代史学家对“通史”的理论认识中。“纵通”,即贯通古今,追源溯流,杜佑的《逼典》上起黄帝,下追唐天宝之末,是共制体通史的代表作。“纵通”的特点非常鲜明,即“原始察终”“通古今之变”。“会通”是殉樵极力提倡的作史方法,其“会通”观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文献资料的"会",广搜材料;二是古今历史的"通"。"横通"则在"通古今之变"的基础上,增加了对社会历史各个方面内容的考量与论述。
其实,当我们以“断代为史”为参照审视“纵通”“会通”和“横通”,就会发现,文献资料上的“会通"和历史内容上的"横通"都不足以反映"通史家风"的主旨,因为断代史家也完全可以做到这两点。在中国史学史上,无论是通史还是断代史,只要是优秀的史著,都需要广泛占有文献资料以及反映丰富多彩的历史内容,这样才能流传后世。可见,"通史家风"是围绕"通古今之变"而形成的别具一格的理论体系,“通古今之变”是“通史家风”的真正精神内涵,是真正的通史精神。
历史上对一些史事的记述常有曲直、是非之分,只有在通史编纂中才能做到"衡鉴至公,庶几笔朋平允,而折衷定矣”。历史上对同一史事的记述也存在诉略不同,以致“首尾交错,互有出入”而产生“抵标”,这种情况也只有在通史的编纂中“统合为编”,定其去取,以提出一个合理的说法。从史学史上考察,某些重大的、带根本性的历史问题和理论问题,依往是通史著作提出来的,并在学术史上具有长久的生命力。
(摘编自瞿林东《中国史学史上的“通史家风”笔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历史是在变化中进行的,司马迁写《史记》的宗旨,就是要探究天人关系,呈现古今的变化。
B.虽然班固、苟悦、袁宏的书不是贯通的历史著作,但他们都把"通古今"作为历史撰述的宗旨。
C.优秀的历史著作,需要广泛占有文献资料并且反映丰富多彩的历史内容,这样才能流传后世。
D.历史上对一些史事的记述常有曲直、是非、详略的不同,而在通史编纂中可以做到公允合理。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篇提出了"通史家风"这一概念,接着引用章学诚评价宋代史学家郑樵的一段话作为印证。
B.文章第二段引用王充对"五经"的一段评语,意在表明"通古今"不是指内容,而是要关注现实。
C.文章摆事实,讲道理,说明"通古今之变"是"通史家风"的真正精神内涵,是其正的通史精神。
D.文章第四段展开分类论述,从“纵通”“会通”“横通”三个角度论述了“通史家风”的核心内涵。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司马迁的《史记》与梁武帝的《通史》,这两本书是中国史学上最早的、最全面的通史撰述。
B. 史学家强调“通古今”的必要性,是因为司马迁“通古今之变”的宗旨具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C.作《通志》的南宋史学家郑樵把"会通"与"断代"对立起来的看法,不被后代史学界认可。
D. 从史学史上考察,通史著作提出的某些重大的、带根本性的历史问题和理论问题,在学术史上具有长久的生命力。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在中国古代的传统建筑中,亭台楼阁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亭”的历史很早。最早的亭,与边防和军事有关,是边塞哨所一类的建筑。战国时期,在国与国的边境上都设有这种亭,置亭长,任务是侦察敌情,防备敌人。到秦汉时,这种亭演变为一级行政机构的所在,在乡村每十里设一亭,十亭为一乡,亭设亭长一人,管理当地沟安和民事纠纷。刘邦起义前就是“泗水亭”的亭长。大约在秦汉以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