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内蒙古包头市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考模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x, jpg
  • 资源大小: 552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2/3/26 11:17:26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3 总计:3
  • 下载点数: 3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2题,约11780字,答案为jpg格式。

  绝密*启用前                                                                    试卷类型:A
  202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包头市第一次模拟考试)
  语 文
  注意事项:
  1.考生答卷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写在答题卡上。将条形码粘贴在规定区域。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做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的规定区域内,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唐代李汉在为老师韩愈所写的《昌黎先生集序》中指出:“文者,贯道之器也;不深于斯道,有至焉者,不也。”李汉以“五经”进行佐证,指出文章是承载道的工具和手段;尊道而非浮饰的文辞,才能成就传世经典。这是对韩愈文学思想的概括,乃中唐古文运动的理论基础之一。“安史之乱”以后,亟待恢复社会秩序,收拾人心,重整纲常。在这一背景下,韩愈发起古文运动,重视传承儒家道统,反对六朝至初唐文学忽视内容、单纯追求辞藻的绮靡文风。
  文的原始意义当为一种带有强烈社会意义的身体修饰,其线条、图案作何种文饰,是由种族、成年、图腾等观念决定的。这使文的内涵从其发韧之初就表现出强烈的社会政治伦理倾向。古人以文命名的事物,既包含着秩序井然、文采绚烂这样一种理想世界,同时也具有社会的规范性与艺术的审美性双重的内在规定。周代社会以行为艺术化、规范化统一的“礼乐”著称,后世常冠之以文的称谓。中国最早一批典籍如“六经”之类,恰恰产生在周代这样一个文风浓郁的时期。孔子把它们称为“文献”,是既关乎伦理品格规范性又关乎艺术水准审美性的一种高度评定。如果说道这一词语由最早的“道路”进而引中出“规律”“方法”“秩序”的话,那么中国古代关于文的命名已经把这种象征规范性的道包含其中。文对道的这种内在要求,整体上影响和塑造了中国古代文学和中国文论。
  “文以贯道”是我国传统文人士大夫“文论”的最高标准。孔子关于“文质彬彬”的论述以及“志于道”的理想,较早为儒家主导下的文论标准奠定了基石。先秦儒道把道看作客观事物规律,又把“圣贤”作为道的体现者,显现出制文以明道的理念。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指出:“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韩愈之后,北宋理学家周救颐首次明确“文所以载道也”的主张。朱兼说:“道者文之根本,文者道之枝叶。惟其根本乎道,所以发之于文皆道也。”程颐提出“作文害道”“为文亦玩物也”,这些话虽然说得重了一些,但无非仍在强调道的分量:我们不能理解为完全否定文的价值,否则就很难解释二程亦有文作传于后世了。
  从哲学上看,载道之道不能单方面地解释为具体的“政治主张”或“政治举措”,毋宁说它是政治的根本、蓝图与灵魂,近于今人之“政治哲学”,且富有批判性的功能。它要求文学以自己的方式阐发与呈现道的真义,并没有否定“制文”“作文”甚至“能文”的必要性。韩愈曾说:“若圣人之道不用文则已,用则必尚其能者。能者非他,能自树立不因循者是也。有文字来,谁不为文,然其存于今者,必其能者也。”韩愈评判创作的“能者”标准,其实就是同样要“重文”。他本人倡导“道统”的同时,在文体、文风、文学语言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朱熹既有“言以明道”的主张,又有“文与道俱”的评判,强调文与道要始终相统一。20世纪初,新文学对“文以载道”观的批判,其实质是为了肃清传统文学里旧的思想,使之摆脱约束,真正地解放出来,载之于新道。
  总之,“明”“贯”“载”含义虽略有不同,道的内涵与外延亦因时或人而有所改变,但大都表现出文道结合、以道为主的价值取向。新时代,文之“贯通”,集中体现为“弘业、培元、立心、铸魂”:以文弘业,弘的是中华民族复兴伟业;以文培元,培的是文化建设基础;以文立心,立的是一颗为民之心;以文铸魂,铸的是时代之魂。坚持“以文贯道”,把人生追求、艺术生命同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愿望紧密结合起来,是造就文艺大师、铸就文艺高峰的根本途径。
  (节选自朱康有《文者,贯道之器也》)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汉根据《五经》指出文章是用来承载道的,只有尊道而非浮饰的文辞才能成就传世经典。
  B.古文运动重视传承儒家道统,反对六朝至初唐文学忽视内容、单纯追求辞藻的绮靡文风。
  C.孔子认为“六经”是中国最早的典籍,是因为它们都是产生在周代这样文风浓郁的时期。
  D.朱熹等人虽然特别强调道的分量,但二程都有文作传于后世,说明其并未完全否定文的价值。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陈说观点时使用“之一”“整体上”“大都”等说法,体现了作者论述语言的准确严谨。
  B.文章用例证法和引证法多角度论述了“文以贯道”是中国传统文人士大夫文论的最高标准。
  C.文章结尾论证了“文以贯道”的根本途径是同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愿望紧密结合。
  D.文章先引出论题提出观点,然后从文学和哲学方面深入论证,最后总结并补充论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的内涵在其发轫之初表现出强烈的社会意义,是由种族、成年、图腾等具有伦理倾向的身体文饰决定的。
  B.中国古代关于文的命名已经把象征规范性的道包含其中,整体上影响和塑造了中国古代文学和中国文论。
  C.载道之道要求文学以自己的方式阐发与呈现道的真义,并没有否定“制文”“作文”甚至“能文”的必要性。
  D.强调文与道要始终相统一,韩愈倡导的“道统”与“重文”和朱熹“言以明道”“文与道俱”的观点一脉相承。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2022年1月19日,北京冬奥组委面向全社会发布《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遗产报告集(2022)》,包括体育、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城市和区域发展等七个单册遗产报告。北京冬奥会带动了北京、延庆、张家口等主办城市和区域的高质量发展,冰雪运动全面普及推广,城市基础设施加快升级,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冰雪产业快速发展,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升,奥林匹克精神落地生根,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