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日朵雪峰之侧》学案2
- 资源简介:
约3400字。
《峨日朵雪峰之侧》名师学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学习目标】
1.了解昌耀及诗歌特点,把握诗歌写作背景,知人论世。
2.反复诵读诗歌,概括诗歌内容。
3.赏析诗歌意象及象征意义,感受诗歌意境美。
【学习重难点】
1.把握诗歌语言的质感、透明而饱满的特点。
2.把握诗中的思想感情。
【学习过程】
一、导入:
二、作家作品
昌耀,原名王昌耀,湖南省桃源县人,诗人。1950年4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任宣传队员。同年,响应祖国号召,赴朝鲜参加抗美援朝。期间,推出处女作《人桥》,从此与诗歌艺术结下不解之缘。1953年,在朝鲜战场上负伤后转入河北省荣军学校读书。1954 年开始发表诗作。他的诗以张扬生命在深重困境中的亢奋见长,感悟和激情融于凝重、壮美的意象之中,将饱经沧桑的情怀、古老开阔的西部人文背景、博大的生命意识,构成协调的整体。诗人后期 的诗作趋向反思静悟,语言略趋平和,有很强的知性张力,形成宏大的诗歌个性。代表作《划呀,划呀,父亲们!》、《慈航》、《意绪》、《哈拉库图》等,绝笔作《一十一枝红玫瑰》。昌耀在中国新诗史上是一座高峰,其历史地位已为人共识。三、写作背景
本诗初稿写于1962 年。早期的昌耀已经提前进入冷寂和苦闷,所以此时的他在写作诗歌时掺入理智和清醒,用以关照和揣摩这一时期的冷寂和苦闷,这就是他创作《峨日朵雪峰之侧》的直接意图。
四、解题
“峨日朵”是现在的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的峨堡镇的老百姓对“峨堡”一词的口语发音。“峨日朵雪峰”便是峨堡乡境内的祁连山脉中一座或者几座小雪峰。它们原本没有自己独立的名字,诗人拿来作为诗中一个如画的诗作之远景而已。
五、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读完这首诗,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六、再读诗歌,披文入情
1.诗人说我“惊异于”,诗人惊异什么呢?
2.诗人是如何描写雪峰落日和滑坡时壮丽景象的?
3.对雪峰落日和滑坡时壮丽景象这样的描写产生了怎么的效果?
4.诗人不去细致地描写“雄鹰或雪豹”这样大的意象,却写“蜘蛛”,有何意图?
5.“我的指关节铆钉一样揳入巨石的罅隙血滴,从撕裂的千层掌鞋底渗出。”这句诗有怎样的寓意?请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