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解析版)三:论述类文本阅读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考试卷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24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0/7/21 10:16:37
  • 资源来源: 会员改编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398
  • 下载点数: 30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育星教育网整理审定
  为尽早满足新一年高考复习需要,我们整理审定了这套《2020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含解析)》。因2020•新高考卷Ⅱ、2020•北京卷、2020•上海卷一直未显示于网络,实在难为无米之炊,故只好先行将整理好的上传到网站,供师生复习之用。
  本汇编格式规范,校对准确,可以直接打印,试题、答案、解析依次展示,方便教学。本汇编只供本人教学使用,希望尊重我们的劳动,不随意外传。
    2020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含解析)一语言文字运用.rar
    2020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含解析)二古代诗文阅读.rar
    2020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含解析)三论述类文本阅读.rar
    2020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含解析)四实用类文本阅读.rar
    2020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含解析)五文学类文本阅读.rar
    2020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含解析)六写作.rar
    考点1 字音、字形.doc
    考点2 词语.doc
    考点3 病句.doc
    考点4 标点.doc
    考点5 修辞格.doc
    考点6 压缩语段.doc
    考点7 文化常识.doc
    考点8 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doc
    考点9 图文转换.doc
    考点10 文言文阅读.doc
    考点11 古代诗歌阅读.doc
    考点12 名篇名句默写.doc
    考点13 论述类文本阅读.doc
    考点14 实用类文本阅读.doc
    考点15 散文阅读.doc
    考点16 小说阅读.doc
    考点17写作.doc
    考点18附加题(江苏).doc
    考点19传统文化经典(浙江).doc
  考点13 论述类文本阅读
  (2020•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社会是由众多家庭组成的,家庭和谐关乎社会和谐。要在家庭中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就需要有家庭伦理。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维护家庭关系的种种伦理规范,它们往往体现在各种“礼”之中。从《礼记》中可以看到各种礼制的记载,如婚丧嫁娶,这些都包含着各种家庭伦理规范,而要使这些规范成为一种社会遵守的伦理,就要使“礼”制度化。
  在中国古代,“孝”无疑是家庭伦理中最重要的观念。《孝经》中有孔子的一段话:“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这是说“孝”是“天道”常规,是“地道”通则,是人们遵之而行的规矩。为什么“孝”有这样大的意义?这与中国古代宗法制有关。中国古代社会基本上是宗法性的农耕社会,家庭不仅是生活单位,而且是生产单位。要较好地维护家庭中长幼尊卑的秩序,使家族得以顺利延续,必须有一套维护当时社会稳定的家庭伦理规范。这种伦理规范又必须是一套自天子至庶人都遵守的伦理规范,这样社会才得以稳定。
  “孝”成为一种家庭伦理规范,并进而成为社会的伦理制度,必有其哲理上的根据。《郭店楚简•成之闻之》中说:“天登大常,以理人伦,制为君臣之义,作为父子之亲,分为夫妇之辩。”理顺君臣、父子、夫妇的关系是“天道”的要求。君子以“天道”常规处理君臣、父子、夫妇伦理关系,社会才能治理好。所以,“人道”与“天道”是息息相关的。
  “孝”作为一种家庭伦理的哲理根据就是孔子的“仁学”。以“亲亲”(爱自己的亲人)为基点,扩大到“仁民”,以及于“爱物”。基于孔子的“仁学”,把“孝”看成是“天之经”“地之义”“人之行”是可以理解的。一方面,它体现了孔子“爱人”(“泛爱众”)的精义;另一方面,在孔子儒家思想中,“孝”在社会生活实践中有一个不断扩大的过程。因此,“孝”不是凝固教条,而是基于“仁学”的“爱”不断释放的过程,只有在家庭实践和社会实践中,以“仁学”为基础的“孝”的意义才能真正显现出来。
  社会在发展,现代社会中的家庭伦理会变化。“孝”的内涵也会随之变化。例如“四世同堂”“养儿防老”,就因家庭作为生产单位的逐渐消失而失去意义,又如“二十四孝”中的某些形式已没有必要提倡,但作为“孝”之核心理念的“仁爱”仍有家庭伦理之意义。在家庭不再是生产单位的情况下,保障家庭良好的生活状态,将主要由社会保障体系来承担,但“孝”的“仁爱”精神则不会改变。对长辈的爱敬,对子孙的培育,都是出于人之内在本心的“仁爱”。鲁迅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中批评抹掉了“爱”,一味说“恩”的“父为子纲”说,提出:“我现在以为然的,便只是‘爱’。”“孝”之核心理念“仁爱”作为家庭伦理仍具有某种普遍价值的意义。
  (摘编自汤一介《“孝”作为家庭伦理的意义》)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自古以来注重家庭伦理,把家庭伦理规范置于比社会伦理制度更重要的位置。
  B.家庭既是生活单位,又是生产单位,决定了“孝”是中国古代社会特有的家庭伦理。
  C.根据儒家思想,“孝”不仅是家庭内 规范,而且在社会中有一个不断扩大的过程。
  D.由于家庭结构和家庭伦理的变化,传统“孝”的形式在现代社会无提倡的必要。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比阅读,寻找细微的差别。
  A项,“把家庭伦理规范置于比社会伦理制度更重要的位置”错误;从第三段“‘孝’成为一种家庭伦理规范,并进而成为社会的伦理制度”中可见,“社会伦理制度”在家庭伦理规范之上。
  B项,“‘孝’是中国古代社会特有的家庭伦理”错表述有误,“古代社会特有的”不准确。根据最后一段“现代社会中的家庭伦理会突化,‘孝’的内涵也会随之变化。例如‘四世同堂’‘养儿防老’,就因家庭作为生产单位的逐渐消失而失去意义,又如‘二十四孝’中的某些形式已没有必要提倡,但作为‘孝’之核心理念的‘仁爱’仍有家庭伦理之意义,在家庭不再是生产单位的情况下,保障家庭良好的生活状态,将主要由社会保障体系来承担,但‘孝’的‘仁爱’精神则不会改变”可见,现代社会中,“孝”仍有其家庭伦理意义;
  C项,正确,原文第四段有“在孔子儒家思想中,‘孝’在社会生活实践中有一个不断扩大的过程”;
  D项,“传统‘孝’的形式在现代社会无提倡的必要”错误,根据最后一段“‘孝’的内涵也会随之变化。例如‘四世同堂’‘养儿防老’,就因家庭作为生产单位的逐渐消失而失去意义,又如‘二十四孝’中的某些形式已没有必要提倡”可见,是“某些形式”,而不是所有“传统‘孝’的形式”。
  故选C。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几次引用文献,目的是论证中国古今经典中对“孝”的理解诠释是一致的。
  B.文章基于对孔子“仁学”思想的认同与接受,提出了关于“孝”的意义的论断。
  C.文章在论证结构上,先引出论题,再提出观点,然后纵向深入,最后补充论述。
  D.文章既肯定“孝”的普遍意义,又指出它的内涵变化,显示了作者的思辨态度。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A项,“目的是论证中国古今经典中对‘孝’的理解诠释是一致的”错误,“《孝经》中有孔子的一段话:‘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是说明孝道是天地常规通则,目的是为了论证“‘孝’无疑是家庭伦理中最重要的观念”,而“《郭店楚简•成之闻之》中说:‘天登大常,以理人伦,制为君臣之义,作为父子之亲,分为夫妇之辨’”是论证“孝”成为社会伦理制度的哲理根据。
  故选A。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古代的“礼”,既有伦理性的一面,也有制度性的一面,是二者的结合。
  B.儒家从“天道”与“人道”的关系看待“孝”,这体现了哲理与伦理的统一。
  C.以“亲亲”作为“孝”的基点,能使得“孝”在历史实践中一直是自觉自愿的。
  D.鲁迅从“现在怎样做父亲”的角度批评“父为子纲”说,体现了对旧说的反思。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做此类题时,第一步,把握题干信息要点;第二步,逐个选项到点,概括分析,判断正误。
  C项,“能使得‘孝’在历史实践中一直是自觉自愿的”于文无据,原文第四段只说“以‘亲亲’为基点,扩大到‘仁民’,以及于‘爱物’……‘孝’不是凝固教条,而是基于‘仁学’的‘爱’不断释放的过程,只有在家庭实践和社会实践中,以‘仁学’为基础的‘孝’的意义才能真正显现出来”,而并没有提到“自觉自愿”。
  故选C。
  (2020•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把实物当作原物的倾向,在美术史领域根深蒂固。事实上,实物并不等于原物,我们需要对美术史中“原物”的概念进行反思,对美术馆藏品的直觉上的完整性提出质疑。这种反思和质疑并不是要否定这些藏品。恰恰相反,它们可以在更大程度上发挥藏品作为历史材料的潜在意义。一旦美术史家取消“实物”和“原物”之间的等号,他们就必须认真考虑和重构二者间的历史关系。这会引导他们发现很多以前不曾想到的问题,其核心就是美术的“历史物质性”。
  有研究者追溯郭熙《早春图》的渊源,提出这幅卷轴画原来是北宋宫殿一套建筑画中的一幅。邓椿《画继》记载,他祖上被赐予一个宅子,他父亲被任命为提举官时,朝廷派遣一个中官监修这所宅第。一天,邓椿的父亲看到裱工用“旧绢山水”擦拭桌子,他拿过来一看,发现竟是郭熙的作品。那位中官说:“昔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