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学案5
- 资源简介:
约11550+10350字。
1.作者作品
朱光潜(1897—1986),中国 、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笔名孟实、盟石。安徽桐城人。中国现代美学奠基人。代表作有 《诗论》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谈文学》等。
2.文体知识
文艺随笔:文艺随笔是一种形式灵活,笔调轻松,富有趣味性的批评样式。文艺随笔很注重内容的 ,它不像规范的论文那样,注重逻辑和理论论证,而且选用富有 的材料做铺垫,从中引出对某种观点和哲理的议论,再与文学领域的有关话题联系起来加以评论。随笔的行文很讲究文采,笔调轻松活泼、亲切随意,深入浅出。
3.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锱铢( )镞( )岑( ) 牍( )下乘( )蕴藉( )付梓( )
1.美学家 《文艺心理学》 《西方美学史》
2.知识性 趣味性
3.Zīhū zú cén dú chéng yùnjiè zǐ
1.如何理解“咬文嚼字有时是一个坏习惯,所以这个成语的涵义通常不很好。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这段话?
这是作者在文章中直接表明自己对“咬文嚼字”观点的一句话,这句话的表述十分严密,从中不难看出朱光潜先生严谨的治学精神,也可以作为我们锤炼语言的典范。“咬文嚼字有时是一个坏习惯”一句中,“有时”一词用得很有分寸,其中隐藏着作者对咬文嚼字的赞同,也指明一般人对咬文嚼字的看法。
“这个成语的涵义通常不很好”一句中,“通常”表明一般情况下;“不很好”的“很”字也用得恰当之极,“不很好”不是“不好”,只是程度上达不到“好”的标准。接着作者用“但是”一词,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必须”“一字”等词,可见作者态度之坚决,用词之准确。
2.“联想起于习惯,习惯老是欢喜走熟路。熟路抵抗力最低,引诱性最大,一人走过,人人就都跟着走,愈走就愈平滑俗滥,没有一点新奇的意味。”这段话有何含意?
这是议论文中少见的一个极富哲理又极富文采的语句,这句话与其
……
1.判断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运用得正误,在括号中打上“√”或“×”,并说明理由。
(1)有的处于舆论旋涡的职能部门,面对公众追问,要么使用外交辞令绕圈子,要么咬文嚼字、避重就轻,要么文过饰非,试图以狡辩来搪塞公众。( )
(2)对于消费者而言,他们最担心的,并不是媒体和企业在食品安全上的锱铢必较,而是媒体和企业基于某种利益勾连的一团和气。( )
(3)科学发展的新山东,在一脉相承于历史时,并无孤芳自赏的自鸣得意。无论山东几届领导班子更迭,其延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思维方式从未改变。( )
(4)我们不要把《葫芦兄弟》的故事讲得太走样,不要把一部好看的片子搞得点铁成金。( )
(5)小说中穿插着40多首现代新诗,恰如其分地抒发了主人公的喜怒哀乐、深恶痛绝的性格立场,这也凸显了人们心目中美好的改革开放的春风并不是那么的“润物细无声”。( )
2.找出下列句子的错误之处并修改。
(1)一个作者在用字用词上面离不掉“套板反应”,在整个人生态度上面,甚至于在运思布局方面也就难免如此。
病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修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希望读者从这粗枝大叶的讨论,可以领略运用文字所应有的谨严精神。
病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修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理由:)“咬文嚼字”的意思是过分地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抠字眼儿而不注重实质内容。后也指故意卖弄自己的学识。符合语境。
(2)√(理由:)“锱铢必较”指对极少的钱或很小的事,都十分计较。原形容办事非常认真,一丝不苟,现多形容过于吝啬或气量小。符合语境。
(2)(病因:)介词残缺。“从……”应为“从……中”。
(请修改:)我希望读者从这粗枝大叶的讨论中,可以领略运用文字所应有的谨严精神。
1.讲究“咬文嚼字”有什么好处?
有些人不大重视语言文字,误以为语言文字是细枝末节,无关宏旨。读了本文,应有很大触动:原来语言文字是那么微妙的东西,用这个字,还是用那个字,一句话这样说,还是那样说,竟然有那么大讲究。由此明白:“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养成咬文嚼字、随处留心玩索的好习惯,一个人的语言修养就有希望逐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