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课时,约2790字。
授课时间第10周
课题21、桃花源记(1)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的知识目标:1、了解作者,初步认识作者的思想;
2、积累常见的文言词汇;
能力目标:3、朗读、背诵课文,提高诵读能力;
4、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感受宁静的田园生活;
德育目标:5、体会作者对理想社会的大胆追求。
重点目标2、3难点目标2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教学内容
一、导入
欣赏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词讲述了作者因醉意未消,暮色苍茫而迷路误入荷花深处,惊动了水鸟,别有一番情趣。今天,我们要学的《桃花源记》也是讲述的一个渔人因迷路而误入桃花源,那又是一番什么景观呢?请打开书——
二、新授
(一)教师范读课文
学生初步感朗读的技巧,并利用工具书扫清字词读音障碍。
(二)作者简介:
作为文言文,我们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如果要更入地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那就得必须先了解作者。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九江西南)人。我国古代杰出的文学家。他受家庭教养和儒家思想的影响,年少时就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时值东晋和宋的易代之际,社会动荡不安,壮志难酬,二十九岁开始,先后做过几任小官,他在几次仕途中,深感官场污浊、仕途凶险,终于在41岁辞官回乡,并作《归去来兮辞》以明其志。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他所做的诗文多描写农村生活情趣,表现田园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愿与农民来往而不愿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但又包含了消极遁世的因素。
(三)预习检查暨课堂小测:
豁(huò)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
俨(yǎn)然 诣(yì)太守 垂髫(tiáo) 刘子骥(jì) 阡(qiān)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 便要(yāo)还家
(四)小组学习:
1、齐读课文。
2、补充注释:
为业:靠……谋生。 缘:沿。 夹岸:夹着溪流两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