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作文教学创新的途径
- 资源简介:
约3860字。
论作文教学创新的途径
武汉外国语学校 吴小平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一,但作文教学效率不高,弊端甚多,却是不争的事实。传统作文教学的弊端有二,一是认识上的模糊。主要表现是,将中学生的作文写作等同文学创作,将作文教学简单地等同于文本教学。二是训练上的盲目。指的是中学作文教学缺乏明确的训练要求,系统的训练内容,周密的训练计划和科学的训练方法。根据我们对教学实践的分析发现,作文教学存在这二弊端,后果是严重的。认识模糊的作文教学往往超出学生身心发展阶段,部分学生望而生畏或弃而不学。而从文本出发的作文教学往往运用文章文本写作教学的许多经验,如:如何审题,如何构思,如何结构;议论文的写法,记叙文的写法,说明文的写法,材料作文的写法,小作文的写法等等,非常详细地教给学生。作为写作的第一步,这些是非常必要的,但这样教出来的学生,他们只是懂得了文章的基本要素,掌握了行文的基本规范,能写出比较规范的文章,但大多是千篇一律缺乏生气、缺乏灵性、缺乏体现自我个性的创意。“训练上盲目”的作文教学经常处于自流状态,存在着相当大的随意性。轻视者敷衍了事;重视者,强调“以多取胜”,盲目加大力量,结果也是费力不小,功效不大。此外,我们认为,传统作文教学在评价上也有很大弊端,表现为教师思想上对文章追求完美,评价上留有余地。这种作法的结果,是忽略学生的创新点,学生少有成功感,和缺乏积极性。
根据我们的教学实践与研究,要让学生顺顺当当地写好一篇文章,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笔杆子”,必须具备五种能力:确定文章的思想内容,有摄材能力;有思考能力;安排文章的组织结构,有结构能力;运用语言表达,有表达能力;提高文章的质量,有修改能力。这样就能运用书面语言交际通过“写作关”了。
为了避免传统作文教学的弊端,走一条高效益的作文教学新路,有效的途径是:
一、确立“以人为本”的作文教学指导思想。学生作文,是运用书面语言表达自已的思想感情,它的基本要求是怎么想就怎么说,怎么说就怎么写,我以我手写我口,只要能用文字把自已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如实地表达出来就可以了。这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也是学生将来走向社会,从事各项工作所必要的一种基本技能。作文教学一定要考虑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状况,把他们的年龄、思维、知识、语言和表达能力当作作文教学出发点和参照系。写作,作为语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应研究学习对象的特点,应确立以人为本的作文教学指导思想。我们总说“文如其人”,“要作文先做人”。可见人是本,是根。作文的出发点是人,应该从人出发,而不是从文本出发。所谓作文教学从人本出发,就是在作文教学中既重视作文写作主体的作用,激发学生写作文的兴趣,提高他们写作文的积极性,又注意培养他们的写作素质和能力。作文教学从人本出发,还有另一个含义,这就是作文教学的目标、要求、方法、写作实践都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生活、思维、心理、能力的实际,使他们对作文写作感到有话可说,有文可写。
二、创设和谐的作文教学氛围。鼓励学生作文创新,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发现自我,消除心理上的不安全感,增强他们的信心,努力创造出良好的作文氛围。办法有:尊重,鼓励,师生互动,放手。教师的尊重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信任,是一种力量,他们往往由“信任”得“安全”,由“安全”获“自由”,时时产生创造思维的冲动。师生互动的最直观的办法是,提高作文批改的时效。互动合作利于造成和谐、平等、宽容的氛围,能与学生形成共同的语言和情感,尤其是相互交流、彼此辩驳更能激发出学生的创造火花。而放手让学生作文的意义更大,因为“凡欲创造性学习的学生,必须具有一定程度的自由,他们应该在一定限度内自由行动和独立负责试验”。
其次,从作文教学来看,教师必须千方百计使学生感到有写作的需要,使学生有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因而激励学生的写作动机是十分必要的,教师可以从“新、奇、疑、美、情”等方面来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三、组织目标明确的作文训练。经验表明,任何一种能力的形成和发展,都有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中学生写作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也是这样。他们从不会写字(即写作能力等于零),到学会作文(即能写文理通顺的文章),也有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我们强调以语言训练为重点,加强文化的积累和运用。
(一)“语言为支撑,文化来提升”。这应该是作文创新的基本规范。对于作文教学来说,首要的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没有这一条,其它几种能力都无从说起。正如小孩学说话,接触到的词汇、语句首先要能运用才是第一追求。这对小孩子来说,就是创新。文章是要反应社会生活的,文章的时代性、民族性、地方性最能体现文章的特色,体现作者的个性,因而,文章中应尽可能多的增加文化内涵。具体说,文章中应多有几个“一”,即一句名言(或格言、警句),一个故事(或寓言、童话),一个实验(或科技规范),一组对比,一处修辞(如比喻、排比、仿句等),一段语言艺术品(如对联、词曲文妙句、现代歌词等)。当然,在行文过程中,这些“一”并非只能用一次,只要用得好,每一项都可以多次运用或交错运用。这决不是引导学生走入“卖学问”或“掉书袋”的泥潭。中学生写作以学习和运用语言为宗旨,“化用”、“巧用”是基本的创新。几个“一”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例如:引用别人的话或引用大家熟悉的成语、典故、诗文等为自己的说理、记叙、描写服务,以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或者在驳论中引进对方的言论加以批驳。对偶形式对称,节奏鲜明,章节和谐,前后词语互相映衬,能增强语言的表达力。排比便于表达强烈的感情增强语言的气势。比喻,能使所表达的事物更鲜明、生动、具体,帮助人深入理鲜,也使议论形象化。熟语是人们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形成的,其中许多是劳动人民生产生活实践经验的总结,反映了他们对自然和社会的一些规律性的认识。成语言简意赅,形式整齐,可使语言生动形象节奏鲜明,富于感染力和韵律美。名言警句出自名家式摘自书籍诗文的富有深刻哲理和教育意义的语句,能给人以生活的启迪、处世的训诫和言行的劝告。格言凝练、深刻,作为人们思想行为的规范,深受求知者喜爱。对联(偶句),由骈文和律诗的写法演化而来,它讲究对仗工整、意思相应,它是能公之于众的具有极强概括力、极丰富内涵的艺术品。其作用是反映时代风貌、宣传正气、抨击黑暗、讴歌进步、抑恶扬善、催人奋进、启人心迪、娱悦身心。应试作文的批判,仍是以“规范的语言表达”为原则的,那种生活漫笔式的作文,一定要有“文化来提升”,要有一定的规范性。否则你的“个性”倒是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