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古代诗歌的色彩美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通用 / 论文集粹 / 教学论文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43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16/11/11 9:48:30
  • 资源来源: 会员原创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148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6710字。

  论中国古代诗歌的色彩美
  闻一多先生曾经指出,中国的诗应具有“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闻一多全集》三册丁集249页)如果说,“绘画的美”这个范畴应包括造型美、构图美、线条美、色彩美等内容,本文则仅就诗歌的“色彩美”这个侧面,作一些粗浅的探索。
  色彩,是绘画这种视觉艺术的一个表现手段;色彩美,是绘画艺术的一个审美内容。而诗歌却是一种语言艺术,它并不直接诉诸人们的感官,那么,论述诗歌的“色彩美”,岂不是一种故弄玄虚的行为?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清“诗歌的色彩美”的含义。我们可以从诗歌创作和欣赏的过程入手,对此问题进行简要的分析。
  诗歌的创作过程,是从视觉形象向语言艺术转化的过程。
  “诗人感物,联属不穷,流连万象之际,沉吟视听之区” (刘勰《文心雕龙、物色》)  “百般红紫斗芳菲”的自然界,引起了诗人的创作冲动。经过仔细、精确、深邃的观察,诗人从自然界中获得了表象。通过艰苦的艺术构思,对表象进行分解,综合,诗人把表象加工成头脑中的艺术形象,并选择精确的文字,把这种艺术象表达出来。于是,完成了从视觉形象到语言艺术的转化过程。
  在诗歌的欣赏活动中,出现一个相反的过程,即由语言艺术向视觉形象还原的过程,只是这种还原并不彻底。读者在阅读诗作时,通过想象和联想,以诗人提供的艺术形象为基础,经过了自己的再创造,头脑中浮出具有光、色、形的“自然界”。然而,这个“自然界”不是诗人看到的那个物质的自然界,也不是诗人头脑加工过的自然界,而是以物质的自然界为基础,经过作者和读者进行了双重加工的、一种精神的自然界。正如歌德所说的那样:艺术家所创造的艺术形象,应该是艺术家对他的自然心怀感激,奉还它的一种第二自然,一种感觉过,思考过,按人的方式使其达到完美的自然”,一种“超越自然”的自然。(歌德《论狄德罗对绘画的研究》和《希腊神庙的门楼}发刊词》)
  绘画作品的创作和欣赏,和诗歌有相似之处,我国古代画家曾正确地加以叙述。元人王履说:“吾师心,心师目,目师华山”。(王履《华山图序》)这就是说,画家要完成一幅作品,先要经过精心的构思(师心),而构思又要依据眼睛的观察(师目),观察就是大自然中获得表象(师华山)。这样,画家通过对大自然的观察,再经过头脑的加工,最后外化为艺术品。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诗歌、绘画创作和欣赏的异同之处。二者都要观察自然,都要艺术构思,不同的是一个借助文字,传达头脑中的艺术形象;一个是通过工艺外化的过程,用颜色、线条等绘画手段表现头脑中的艺术形象。在欣赏活动中,诗歌欣赏者运用想象、联想,头脑中浮现出生动的画面;美术欣赏者面对生动的画面,则可得到一种诗情的享受。这样,诗和画这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之间发生了互相渗透、互相表现的关系,诗歌也就具备了绘画艺术的审美内容——“色彩美”,这种现象,文艺心理学称为“艺术通感”。虽然,诗歌的这种“色彩美”并不是可视的色彩美,但这种想象的色彩美却和可视的色彩具有相对应的关系。自然界中某些色彩,按照某种方式组成的画面使人能得到直接的美感,在诗歌中,则可由代表这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