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67210字。
专著:审美阅读 十五讲
孙绍振
目录
第一讲 真善美的“错位”
1, 假美学的“真”和真美学的“假”
2, 想象:假定、自由和苦闷的象征
3, 真善美的“错位”
4, 恶不必丑,善不必美
5, 情感的审美超越实用
第二讲 小说欣赏基础:打出常规和心理错位
1, 为什么要从文学形式开始?
2,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模式的荒谬性和“生活的横断面”
3, 情节的构成:假定的、独特的、情感因果性
4, 把人物打出常规,暴露深层心态
5, 让同一情感结构之中的人物心理发生“错位”
第三讲 曹操:从热血青年变为血腥屠夫的条件:多疑
1, 多疑是从美化转化为丑化的关键
2, 多疑中的不疑:对才能的自负
3, 陈宫的眼睛在小说结构中的“错位”功能
4, 不疑的背后:智慧优越感
5, 中国传奇的权欲和西方传奇的性欲
第四讲 武松打虎和李逵杀虎
1, 武松神性中的人性
2, 为什么不能让老虎把武松吃了?
3, 从不怕老虎到害怕老虎
4, 李逵杀四虎为什么不及武松打一虎?
第五讲《祝福》:礼教的三重矛盾和悲剧的四层深度
1,《狂人日记》的不成熟之处
2,悲剧的凶手:荒谬的自相矛盾的偏见
3,“大家仍然叫她祥林嫂”为什么要特别提出
4, “你放着吧,祥林嫂!”这一句话,为什么会致祥林嫂于死地?
5, 与情节无关的“我”,为什么占了那么多篇幅?
6, 情节链锁性淡出和人物多元感知错位的强化
第六讲 《孔乙己》:鲁迅为什么最偏爱?
1, 为什么让与情节无关的小店员来叙述?
2, “笑”的多重意味错位
3, 平静叙述中的“大家风度”
4, 杂文成分对小说构成干扰吗?
第七讲 古典诗歌欣赏基础:比喻、意象、意脉、意境和直接抒情
1, 比喻和诗的比喻
2, 审美规范形式强迫内容就范
3, 诗的意象:意决定象
4, 意脉的三种形态和意境
5, 推敲典故的片断意脉和整体意境的矛盾
6, 意境的“情景交融”和直接抒情的“无理而妙”
第八讲 从李白《下江陵》看绝句的结构
1, 为什么杜甫的绝句评价甚低?
2, 唐人绝句的“压卷”之作和感知变异
3, 为什么不能说轻“心”已过,而要说轻“舟”已过?
4, 吴乔:诗酒文饭
5, 杨载:绝句第三四句的“婉转变化”工夫
6, 流水句功能
7, 诗中有画的片面性
8, 诗中之画应该是动画
第九讲 苏轼的赤壁豪杰风流和智者风流之梦
1, 上片并不是“即景写实”
2, 名士风流和豪杰风流
3, 智者风流之梦
第十讲《再别康桥》:无声独享的记忆是最美好的音乐
1, 是分析矛盾还是在统一的平面上滑行?
2, 哪里来的“离愁”?
3, 从语词的还原揭示矛盾
4, 为什么不能放歌而只能沉默?
5, 从强烈的感情到潇洒的感情
6, 从全过程到凝聚在一个焦点上
第十一讲《死水》:“以丑为美”的艺术奥秘
1, 关于象征派和浪漫派的不同
2, 以丑为美的难度的克服
3, 闻一多的爱国与反共
4, 闻一多的现代格律诗的追求
第十二讲 散文:从审美到(亚)审丑到审智。
1, 真情实感论的贫困和僵化
2, 直接归纳:诗的形而上和散文的形而下
3, 审美、审丑和幽默的亚审丑
4, 审智的高度
第十三讲古典审美散文赏析原则和方法
1, 文本是三个层次的立体结构
2, 突破表层意象揭示中层意脉的起伏
3, 同类相比:现成的可比性
4, 《隆中对》和《三顾茅庐》:文学规范形式的深层分析
5, 《小石谭记》和《江雪》:形而下和形而上
6, 《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永远忧愁和无限快乐
7, 语言的节奏的奥妙
第十四讲现当代散文个案分析
1, 审美抒情: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
2,审丑的幽默:《阿长与‘山海经’》
《跑警报》:在灾难前的“不在乎”的哲学
第十五讲:西方散文审美与审智的结合
培根:《谈读书》
罗梭:瓦尔登湖(《寂寞》)
附:世纪视野中的当代散文
1, 抒情性散文文体的历史选择
2, 散文文体意识的失落
3, 诗化散文模式和“说真话”背后的危机
4, “真情实感”还是虚实相生?
5, 抒情性幽默和冷幽默
6, 情智交融的幽默
7, 学者散文和余秋雨:从审美到审智的桥梁
8, 南帆:“审智”散文的历史性崛起
9, 相对封闭发展的局限与优越
10, 台港抒情的多元诗化
11, 审美、审“丑”、审智:殊途同归
第一讲
真善美的“错位”
刚才主持人把我鼓吹了一下,实际上对我没有什么好处。因为期望值越高,对我压力越大。不过我也感到一点鼓舞,说到我的散文的时候,提到我写过一本《美女危险论》,你们笑了,笑的人大多是男孩子,看来男孩子体会很深。(笑声)“美女危险论”为什么能引起大家兴趣呢?你们大多数是理工科的,即便是学文科的,也都是学理论的,理论就是一种理性。不管多么理性的人物,碰到美女的时候,理性就比较少了。爱是没有道理的,也是讲不清楚的。不是有首歌吗?怎么唱的:这就是爱啊,糊里又糊涂,这就是爱啊,说也说不清楚••••••(大笑声)如果讲爱有道理的话,能说得很清楚的话,这就不是爱,这个道理就是很危险的。(大笑声)
所以,贾宝玉第一次见到林黛玉,说,这个姑娘我见过的。其实是根本没见过的,这不是活见鬼了吗?今天要讲的文学经典,就是要解释这种活见鬼的学问,这种学问,有一个文雅的名称,叫做“美学”(笑声)。
一、 假美学的“真”和真美学的“假”
人是理性的动物,从小学、中学到大学,以各式各样的课程,用人类文化全部的知识系统训练我们,其目的就是强化我们的理性。因为人和动物的区别,首先,就是人是理性的动物。但是如果仅仅把我们训练成纯粹理性的人的话,这种人是片面的。我们不老是讲人要全面发展吗?绝对的、极端理性的人,理性到不管干什么都很科学,科学到一切要符合定律,一切能够用数据来运算、遥控,真要是这样,就不太像人了,只能是机器人。柏拉图曾经把诗人,除了歌颂神的,都从他的“理想国”里驱逐出去,他心目中,最理性的人就是数学人。数千年来,为什么人类难以接受他这样的理念呢?因为这就涉及到人的另一个特点:不仅仅是理性的动物,而且还是情感的动物同,这样的人才全面。一个人如果没有感情,既不爱父母,也不爱家乡,又没有朋友,即使得了数学博士学位,得了诺贝尔奖金,经济学奖,富甲天下,这样的人,还是片面的人,不能算是全面发展的人。上个世纪,西方人用一个比较刻薄的说法来形容一个距离我们很近的民族,这个民族在做生意的时候,太理性了,太会赚钱了,太不讲感情了,他们说,这实在不能算是人,而是“经济动物”。
从人的全面发展上来讲,光有理性的教育是不够的,所以我们的教育方针是“德、智、体、美”。德育是理性的,智育更是理性的,体育更是讲究科学理性的,最后加个美育。美育的“美”,往往有些误解——美育就是“五讲”、“四美”、“三热爱”吗?不,这仍然属于道德理性,美育主要是培养人内心的情感的,主要是以非理性的情感为核心的。这对人的全面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以致就有了一种专门的学问,就叫做“美学”,在英语里,本来这个字easthetics,意思是很丰富的,概括地说,就是与理性相对的以情感为核心的学问。从表层来说,是感知,从中层来说,是情感,从深层来说,是智性。从性质来说,包括正面的美,也包括与之相对的丑。这才是人类感性的全部。但是,这个词在汉语中,中没有对应的字,日本人把它翻译成“美学”,在古典文学时期,大致还算可以。因为那里的文学一般是追求美好的心灵和环境的,以诗意的美化为主的。但是,文学艺术并不完全是审美的,也有审丑的。但是,在当时,在我国文学史上,就是宋玉所说的东家之女,丑得不得了。在戏曲里有三花脸,在西方戏剧里,也有小丑。但是,在当时,似乎并不是主流,因而,这个矛盾给掩盖住了。实际上,到了十九世纪末,法国象征派波特来尔在《恶之花》中拓展了以丑为美的境界,美学这个翻译,就显得不够用了。这个问题,我们暂且放一放,等到后面讲到散文的专章中具体再说。
审美情感,具体来说,就是贾宝玉看到林黛玉时那种奇妙的不讲理的感觉。贾宝玉问林黛玉有没有玉,林黛玉说你的玉是稀罕的物件,一般人是没有的。贾宝玉就火起来了,这么好的姑娘都没有玉,就一下子把玉扔掉了。读者知道,他的玉扔掉后,他的魂就没有了,这种行为就是非常率性的、任情的,这种情感,完全是非理性的,但是,是非常可爱的。贾宝玉的可爱就在于他的非理性,就是不讲理,不管利害。你们是学理科的,是崇尚理性的,同时你们又来听我讲中国古典文学的经典,来熏陶你们的感情。听了我的话,你们才有希望变得可爱,变得比贾宝玉可爱。(掌声)
今天要讲的课题就是:人应该是全面发展的,首先,要有丰富深邃的理性,像这个大楼门厅里吴健雄女士的塑像,她是得过诺贝尔奖的,她在物理方面的高度理性而在世界上领先,但同时我看到她的塑像充满着女性的温馨,不仅仅是物理学家的严峻,并非仅仅符合柏拉图的理想。我们感到她脸上的母性,产生一种温情之感。她不是“假小子”、“铁姑娘”、“女强人”那样的女性。我们曾经经历过这样的荒谬:女性的美不在于她是女人,而是一种准男人,现在更可怕了,有一种“女强人”。恨不得让他长出一点小胡子来。如果诸位男孩子娶到“女强人”做老婆的话,那个日子可能就不太潇洒了。(笑声)
言归正传,做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一方面是理性,一方面是情感。这样才全面,可量偏偏,我们人类往往偏重理性,而轻情感,用一度流行的话来说,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