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100字)
寡人之于国也
[教学目标]:
1、理解孟子“仁政”、“民本”的治国思想。
2、积累文章中相关文言实词、虚词与句式。
3、体会孔孟经世济民的政治胸襟与他们不同的说理方法。
[教学重难点]:
1、孟子“仁政”、“民本”的治国思想及其说理方法。
2、文章中相关文言实词、虚词与句式。
[教学设想]:始之以直观了解,继之以具体探讨,终之以总结整合。
[教学方式]:文本研习
[课时安排]:1.5课时
[教学过程与内容]:
一、导入
孔子对弟子的说理风格是严厉的教诲和透彻的论说相结合的,很有层次和逻辑感,但是当面对的劝说对象是一个居于特殊位置上的人,比如面对一个自我尊严意识很强的君主,应该怎么样去劝说呢?
二、作者与背景介绍
1、作者
孟子(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人。先秦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尊之为“亚圣”,常以“孔孟”并称。今存《孟子》,为其孟子及其门人所著。
2、谈话背景
“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韩非子•五蠹》)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刘向《战国策序》)。各国诸侯争城夺地,角逐武力,蚕食鲸吞,征战不断;人民徭役繁重,水深火热,朝不保夕;社会混乱,礼制崩坏,世风倾颓,剧烈动荡。权势与暴力被推崇,霸道被视为天道,攻伐凌侵被视作合理,由大国以“力”统一天下的态势已初步形成。
魏国曾是强国,但在梁惠王统治期间,连遭强秦重创,内忧外患,以至都城由安邑迁至大梁。梁惠王三十五年(公元前334年),孟子被“招贤”应邀来到魏国,梁惠王曾对他说:“寡人不佞,兵三折于外,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以羞先君宗庙社稷,寡人甚丑之。叟不远千里,辱幸至弊邑之廷,将何以利吾国?”(《史记•魏世家》)迫不及待地讨教救国治国之策。在此形势下,孟子开始了他的道德设计。本文仅是孟子在魏国期间与梁惠王的一次谈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