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工子弟学校亲情教育在作文教学中的渗透
- 资源简介:
约10030字。
民工子弟学校亲情教育在作文教学中的渗透
临安锦城三中 郑爱莲
摘 要:民工子弟学生是社会的一员,理应拥有一颗感恩之心。但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学校感恩教育的滞后以及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等,民工子弟学生普遍缺乏对父母、对社会的感恩意识。所以,笔者就民工子弟学校作文教学中亲情教育的渗透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和探索,并针对学生的实际采取了行之有效的策略,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关键词:民工子弟 亲情教育 作文教学 策略
一、问题的提出
亲情是指跟自己有血缘关系的人的情分,对自己人的关怀和爱。本文的亲情主要是指对父母的情分和关爱。亲情是一切情感的基石。只有有爱心的人,才会爱父母、爱朋友、爱学校、爱祖国、爱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形成质朴健全的人格,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亲情教育是指通过一定的形式对学生进行理解父母、感恩父母、回报父母的教育,从而不断强化亲情意识,养成良好的孝顺父母的行为习惯。
然而,笔者通过调查发现,目前的亲情教育却不容乐观,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
(一)应试教育淡化了亲情教育:血浓于水,亲情世代绵延。亲情是人世间最美好的感情。然而,由于一考定终身,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使素质教育“雷声响,雨点小”,学校领导、教师和学生都被分数压得喘不过气来。所以,学校连大德育都只是做做样子,更不用说是亲情教育了。
(二)素质教育边缘化了亲情教育:素质教育已蹒跚学步十余年,但在应试教育的大气候里,始终修不成正果。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每个人心里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于是乎,有人重拾分数决定一切的老路,有人认为素质教育就是艺术教育,有人另辟蹊径大搞体育教育等等。唯独忽视了学生品德修养和美好情感、审美情趣的培养。而亲情教育正是培养他们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必要途径。
(三)独生子女畸形化了亲情教育:如今,父母、祖父母和外祖父母的6+1抚育模式,唯恐孩子吃苦受累,使90后的独生子女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温室生活,养成了娇生惯养、唯我独尊、极端自私的残缺性格。再加上学业负担过重,孩子与父母缺少沟通,久而久之,代沟更宽,裂痕越深,亲情犹如秋草“渐行渐远渐衰”。这样的孩子,即使知识再丰富、解题能力再强,也只是一个不懂孝顺父母尊重他人的心灵扭曲者。若遇到挫折,极易爆发极端行为。如北京市少年赵平残忍地用菜刀杀害了自己的母亲后,脱去血衣,换上干净衣服,很平静地去网吧畅游网络世界。
(四)民工子弟残缺化了亲情教育:由于种种原因,民工子弟的亲情教育更是先天不足,后天匮乏。民工生活压力大,幼龄期孩子不能得到正常的亲情哺育(我班有25%的学生从小由爷爷奶奶带大,到了学龄期才来到父母的身边。有32%的学生到小学高段才到父母的身边。有16%的学生到上初中才回到父母身边。还有10%的学生是父母在别处打工,委托亲戚照看或独自租房居住);父母文化素质低(调查表明,全班没有一个家长拥有大专以上的文凭,高中学历也只占43.5%,大多家长都是初中毕业,有的还是文盲);离婚率高(全班父母离异的学生占38.4%);与孩子相处时间短(65%的父亲每天工作时间都在11小时以上,72%的母亲每天工作时间在10小时以上,大多数家长即使休息也是玩牌、看电视和闲聊等)。这样的民工孩子连生活起居也得不到精心照顾,有快乐不能与父母分享,有委屈不能向父母倾诉,有疑惑得不到父母的指点。所以,这里是亲情教育的盲区和死角。以下是笔者对初一新生的调查结果:
表①民工子弟亲情状态调查统计表(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