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中考现代文阅读专题
- 资源简介:
约19880字。
2011中考现代文阅读专题
教师姓名 余玉芳 学生姓名 黄 珏 填写时间 2011-3-10
学 科 语 文 年 级 初 三 上课时间 2011-3-12; 1:00-3:00 课时计划 2课时
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 建构中学语文知识体系,明确中考考试要点
个性化学习问题解决 针对学生的薄弱点进行强化训练
教学重点、难点 对知识体系的理解与把握,找出自己的薄弱环节
教
学
过
程
【温故知新】
★请准备一本听写本;
1、 检查:课本、学校作业本和试卷、上节课课件、听写本、积累本、草稿纸;
2、 解答5个问题。
思海纵横——议论文阅读
【基础知识】
★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1、论点(证明什么) 统摄全文。往往是个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句。
A.一个中心论点(统帅分论点) ⑴明确: 分论点1-N个(补充和证明中心论点)
⑵方法:①从位置上找:如标题、开篇、中间、结尾。
②分析文章的论据。
③摘录法
B.分析论点是怎样提出的:①摆事实讲道理后归结论点;
②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
③针对生活中存在的现象,提出论题,通过分析论述,归结出中心论点; ④叙述作者的一段经历,归结出中心论点;
⑤从故事中提出问题,一步步分析推论,最后得出结论。
2、论据(用什么证明) ⑴论据的类型:①事实论据(举例后要总结,概述论据要紧扣论点);
②道理论据(引用名言要分析)。
⑵论据要真实、可靠,典型(学科、国别、古今等)。
⑶次序安排(照应论点);
⑷补充论据(要能证明论点)。
3、论证(怎样证明)
⑴论证方法 (须为四个字):①举例论证 (例证法) 事实论据 记叙
②道理论证 (引证法和说理) 道理论据 议论
③对比论证 (其本身也可以是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
④比喻论证 (比喻论证在说明文中为打比方,散文中为比喻)
⑵分析论证过程: ① 论点是怎样提出的;
②论点是怎样被证明的(用了哪些道理和事实,是否有正反两面的分析说理); ③联系全文的结构,是否有总结。
⑶论证的完整性(答:使论证更加全面完整,避免产生误解)
⑷分析论证的作用:证明该段的论点。
4、 议论文的结构 ⑴一般形式:①引论(提出问题)――②本论(分析问题)――③结论(解决问题)。
⑵类型: ①并列式
②总分总式
③总分式
④分总式
⑤递进式。
5、议论文的语言 ⑴严密(修饰性、限制性的语言的运用);
⑵生动(成语、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⑶词序(从生活逻辑和上下文的照应上判断);
⑷句序(关联词语的使用,特别要注意递进关系)。
6、驳论文的阅读
⑴作者要批驳的错误观点是什么?
⑵作者是怎样进行批驳的,用了那些道理和论据;
⑶由此,作者树立的正确的观点是什么?
【真题例证】
一、 (2010•江苏省盐城市)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9—23题。(19分)
去远方
肖复兴
寒假的时候,儿子从美国发来一封电子邮件,告诉我利用这个假期,他要开车从他所在的北方出发到南方去,并画出了一共要穿越11个州的路线图。刚刚出发的第三天,他在德克萨斯州的首府奥斯汀打来电话,兴奋地对我说这里有写过《最后一片叶子》的作家欧•亨利博物馆,而在昨天经过孟菲斯城时,他参谒了摇滚歌星猫王的故居。
我羡慕他,也支持他,年轻时就应该去远方漂泊。远方,会让他见识到他没有见到过的东西,让他的人生半径像水一样蔓延得更宽更远。
我想起有一年初春的深夜,我独自一人在西柏林火车站等候换乘的火车,寂静的站台上只有寥落的几个候车的人,其中一个像是中国人,我走过去一问,果然是,他是来接人。我们闲谈起来,知道了他是从天津大学毕业到这里学电子的留学生。他说了这样的一句话,虽然已经过去了十多年,我依然记忆犹新:“我刚到柏林的时候,兜里只剩下了10美元。”就是怀揣着仅仅的10美元,他也敢于出来闯荡,我猜想得到他为此所付出的代价,异国他乡,举目无亲,餐风宿露,漂泊是他的命运,也成了他的性格。
我也想起我自己,比儿子还要小的年纪,驱车北上,跑到了北大荒。自然吃了不少的苦,天寒地冻,路远心迷,仿佛已经到了天外,漂泊的心如同断线的风筝,不知会飘落到哪里。但是,它让我见识到了那么多的痛苦与残酷的同时,也让我触摸到了那么多美好的乡情与故人,而这一切不仅谱就了我当初青春的谱线,也成了我今天难忘的回忆。
没错,年轻时心不安分,不知天高地厚,想入非非,把远方想像得那样好,才敢于外出漂泊。而漂泊不是旅游,肯定是要付出代价的,品尝人生的多一些滋味,也绝不是如同冬天坐在暖烘烘的星巴克里啜饮咖啡的一种味道。但是,也只有年轻时才有可能去漂泊。漂泊,需要勇气,也需要年轻的身体和想像力,便收获了只有在年轻时才能够拥有的收获,和以后你年老时的回忆。人的一生,如果真的有什么事情叫作无愧无悔的话,在我看来,就是你的童年有游戏的欢乐,你的青春有漂泊的经历,你的老年有难忘的回忆。
青春,就应该像是春天里的蒲公英,即使力气单薄、个头又小、还没有能力长出飞天的翅膀,藉着风力也要吹向远方;哪怕是飘落在你所不知道的地方,也要去闯一闯未开垦的处女地。这样,你才会知道世界不再只是一扇好看的玻璃房,你才会看见眼前不再只是一堵堵心的墙。
我想起泰戈尔在《新月集》里写过的诗句:“只要他肯把他的船借给我……我将带我的朋友快快乐乐地航行于仙人世界。”那么,就把自己放逐一次吧,就借来别人的船张帆出发吧。只有年轻时去远方,才会拥有充满泰戈尔童话般色彩的经历和收益,那不仅是他书写在心灵中的诗句,也是你镌刻在生命里的年轮。
(选自2009年第1期《读者》,有删改)
19.文章开头写儿子在美国漫游,在结构和内容表达上有什么作用?请分别概括。(4分)
20.作者叙述中国留学生在西柏林和“我”在北大荒这两件事,各侧重说明了什么?(4分)
21.第六段画线的句子表达在了什么意思?语言上有什么特点?(4分)
22.文中多处流露出了作者对“去远方”的情感态度,请简要概括。(3分)
23.细读全文,结合自己的认识,谈谈你怎样正确理解作者反复强调的“年轻时就要去远方”的观点。(4分)
二、(2010,浙江义乌)
将兴趣进行到底
葛玲玲 廖奎斗
○12010年,台湾魔术大家刘谦亮技央视春晚,再度倾倒了全国的电视观众,掀起一阵魔术热。7岁那年超市的一次偶遇,让刘谦对魔术产生了兴趣,魔术的神奇魅力深深吸引了他。他着了迷,日思夜想,反复琢磨,“魔技”不断提高。12岁那年,刘谦获“台湾儿童魔术大赛”一等奖。从此,他领悟到“只要努力做一件事情,就会有回报”。终于,在兴趣的引领下,执著的刘谦,年纪轻轻就成了全世界最具知名度的魔术师之一。
○2兴趣是刘谦的成功起点,将兴趣进行到底是刘谦成功的关键! 兴趣是引导一个人成功的巨大力量。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好之”“乐之”方能有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方能以学为乐,欲罢不能。
○3我们的教师、家长是深谙此理的。因此,他们总是千方百计激起孩子的学习兴趣。可是,在现实中,人们的着眼点却只放在了“激发”孩子的兴趣上,把“兴趣”当成引起孩子有意注意的手段。心理学上讲,兴趣是指一个人力求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并经常参与该种活动的心理倾向。这也就是说,兴趣不仅是一种有意注意,更是一种探究事物奥秘、催人奋进的力量。它需要外界的刺激,更重要的是源自内心的强烈需求。如果只看到兴趣的“外在吸引”,而忽视了其“内在需求”,那只能使孩子的兴趣浅尝辄止,不能持久,也无助于敦促孩子的学习与进步,更无法引领孩子走向成功。
○4兴趣不是孩子学习的入场券,而是承载孩子事业远行的飞船。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们不能只注重孩子兴趣的激发,而要注重挖掘孩子兴趣的内在需求,让兴趣引领孩子成功。
○5要培养孩子持久的兴趣,就要找准孩子的兴趣所在。这就要求我们在培养孩子兴趣的过程中细心观察、认真分析,帮他们点燃兴趣之火。在这个过程中,要反对两种倾向:一是“逼趣”。为了考试加分,强迫孩子去学钢琴,学奥数,学舞蹈……把兴趣强加给孩子,结果只能适得其反。二是“杀趣”。比如,无论孩子对足球多么热爱,也不论孩子有没有足球天才,只要不是升学的必考科目,一律统统封杀,不允许孩子涉“足”。这种做法很可能就把中国的“马拉多纳”扼杀在了摇篮之中。
○6有兴趣,才会有动力,持久的兴趣,才会产生持久的动力。英国人塞缪尔•斯迈尔斯说过:“一个人对某一方面的兴趣越强烈,就越有可能学习这方面的知识,从而在与其兴趣有关的领域里采取惊人的举措,取得巨大的成功!”我国教育家蔡元培说:“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教育的要义就是要探寻孩子的兴趣,培养孩子的兴趣,给孩子的兴趣发展提供广袤的空间和强有力的支持,让兴趣引领孩子前行,让兴趣引领孩子成功。
(选自《教育时报》2010年3月10日,有改动)
1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12 “兴趣不仅是 我们学习的入场券,而且是承载我们事业远行的飞船。”句中加点的“入场券”、“飞船”在文中分别喻指什么?(4分)
入场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飞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本文的开头有什么特点?(2分)
14.文中说“持久的兴趣,才会产生持久的动力”。请认真探究这句话的深刻含意,结合实际,谈谈你的体会。(50字左右)(4分)
心灵鸡汤——记叙文阅读
【基础知识】
一、记叙文常识
1、中心 记叙文的分类( 对象):记人\叙事\写景\状物
2、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第一\第三人称)、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3、常见文体 散文 小说
新闻 通讯 特写
童话 寓言
民间传说 神话故事
游记 传记 笔记
戏剧 曲艺
回忆录 访问录
4、线索 一人、一事、一物、时间、地点、感情
5、顺序 顺叙、倒叙、插叙(另一事件)
6、语言 描写方法(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生动、形象、具体
修辞手法
☆八种常用修辞手法的定义:
(1)比喻:是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似点,用乙事物(喻体)跟甲事物(本体)作比。分为明喻、暗喻和借喻三种。注意,用“像”“仿佛”的不一定就是比喻。
(2)拟人:是把事物当作人,把它写成有人一样的感情和人一样的动作神态。
(3)夸张:是为了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某一事物,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4)排比:是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句子或短语量上够不上三个的,不是排比。
(5)对偶:是用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它一般只在诗歌或对联中出现。
(6)反复:是为了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短语或句子的修辞方法。
(7)设问:是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不直接把自己的看法说出来的修辞方法。设问分两种,一种是自问自答,一种是问而不答。
(8)反问:是为了加强语气,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意思的修辞方法。
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的主要作用是增强语言的形象性,
设问、反问、反复、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的主要作用是增强语言气势。
7、详略 为文章的中心服务的:突出中心----详写;
有关中心----略写
无关中心----不写
8、结构 开端——起因
发展
高潮
结局——结果
9、表达方法 (5种)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说明(★注意与修辞手法的区分)
10、表现手法 对比(一般情况中,指的是正面和反面的对比)
象征(注意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读出隐含在表面意义之后的意向)
烘托(有时是环境的描写)
11、段落结构
① 按时间先后顺序划分,即抓住时间发展变化的关键词语分出不同的阶段。
② 按地点的转换划分。如《故乡》的“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
③ 按事物发展的过程或思想感情的变化划分。
④ 按描述内容的角度划分;
⑤ 按“总-分-总”的结构特点划分。
二、阅读步骤
三步: 第一:速读,捕捉关键语句,大致把握材料概要。
第二:通读,弄清主旨、思路和情感基调。注意线索、过渡与照应、段落层次。
第三:看问题,细读文章,找答案。 (能用原文回答的, 尽量用原文回答。)
三、答题要点
1. 理解文章的中心: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内容、中心或段意、层意。
记叙文是记叙了一件什么事或写了一个怎样的人,表达了作者一种怎样的感情。
注意提示语——题目、开头、结尾;总结性词语。
2. 理解某一段的作用:首段---总领全文、引起下文。
过渡段---承上启下。
尾段---总结全文、点明主旨。
3. 理解关键句子作用:(1)从内容看,是点明主旨或表达作者的主要感受,联系主题。
(2)从结构看,首句总起、尾句总结、中间句承上启下。
(3)艺术效果看:升华中心,渲染烘托气氛等作用。
4. 特殊字词在特定语境的含义。
5. 开放性试题:① 根据选文材料谈看法、感受和启示
② 结合实际阐述对选文内容的理解
③ 对人物进行评说
④ 根据生活、学习经验,判断优劣,对选文材料谈自己独到的见解
⑤ 对文中说明的现象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和设想;注意措施的可行性。
⑥ 调动知识的积累,考查课本内外知识,跨学科综合知识
⑦ 发挥联想、想像补写有关内容
⑧ 对文中的艺术手法或美点的赏析
⑨ 仿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