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届高考复习:现代文阅读表达技巧题学案
- 资源简介:
约5650字。
现代文阅读表达技巧题
海边拾贝2008
【复习目标】分析作品的表达技巧
一、自主复习
(一)高考例析【2010年上海卷】
母亲依然走在前面。从上山那一刻起,她的双目就被山峦雾气染得湿润。树林深处鸟鸣啁啾,声声如歌,让人想起遥远的青春季节:一群女生欢笑着从禅源寺的临时课堂上跑出来,手拉手围着寺前的老银杏树,雄壮的抗日军歌惊飞了树上的小鸟……待她几年后重回天目山,却是被押解着,一步步踩着前头他沉稳的脚印。直到今日,她一抬眼仍能看见他坦然的目光,如阳光下流淌的山涧小溪,从石缝里透出乌亮的光泽。
【问题】从表现手法上,选择一个角度对该段作赏析。
【答案】虚实结合,将现实场景与历史回忆交织起来(由林中景色联想到战争岁月;欢快的场景与悲壮的场面形成对比),突出了萧洪明坚毅不屈的形象,表达了母亲对青春岁月的追念。
【解析】散文的表现手法,常用的有:联想想象、比喻象征、对比衬托、欲扬先抑、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点面结合、托物言志、借景抒情、以小见大、铺垫照应、制造悬念、言犹未尽等。这段文字最突出的当然是:虚实结合、联想想象。比喻、对比、借景抒情等也有使用。解答的时候,先要概括作者使用的手法,再具体分析其是如何使用的,以及表达效果是什么。该段文字主要是表现母亲对青春岁月的追念,这从“声声如歌,让人想起遥远的青春季节”等描写中可以看出。而在母亲的追念中,突出了烈士的坚毅,文中写他的脚印“沉稳”,他的目光“坦然”——“他沉稳的脚印……坦然的目光,如阳光下流淌的山涧小溪,从石缝里透出乌亮的光泽”。
(二)基础知识及练习
1、人称表达
这种类型可针对某一人称的运用命题,也可以针对行文中人称的变化命题,或针对称谓的变化命题。解题时要知道各种人称的作用。
如:(1)第一人称:显得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
(2)第二人称:便于感情交流、进行抒情,还能起到拟人化的作用。
(3)第三人称: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练习【06年辽宁卷】
杨柳
我赞杨柳美丽。但其美于牡丹不同,与别的一切花木都不同。花木大都是向上发展的,红杏能长到“墙外”,古木能长到“参天”。向上原是好的,但我往往看见枝叶花果蒸蒸日上,似乎忘记了下面的根,觉得可恶!你们是靠他养活的,怎么只管高踞在上面,绝不理睬他呢?你们的生命建设在他上面,怎么只管贪图自己的光荣,而绝不回顾处在泥土中的根本呢?花木大都如此。甚至下面的根已经被斫,而上面的花叶还是欣欣向荣,在那里作最后一刻的威福,真是可恶又可怜!
【问题】文章对牡丹等花木的称呼大多用第三人称,而在第五自然段中却有两处用了第二人称,这样写有何作用?请鉴赏。
2、修辞手法。
常见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1)比喻:化无形为有形,使抽象的事物更形象具体。①使深奥的、抽象的事理变得浅显易懂。②化平淡为生动、形象。
(2)排比:增加文章气势,增加感染力,说服力。
(3)借代:突出特征,强调重点,使语言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