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吆喝》教学设计5
- 资源简介:
约5320个字。
《吆喝》最新教学设计
合肥三十中学程立鑫
教学目标
1、了解旧北京有关吆喝的多种内容及其方法。
2、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体会作者渗透于文中的对吆喝艺术的情感并希望继承其艺术的意识。
3、增强对本地民俗艺术的关注和继承的意识
教学重点:
1.北京吆喝的韵味及其运用的方法。
2.清晰的结构安排。
教学难点:
北京吆喝的韵味及其运用的方法。
教学过程与环节设计
一.研:整体把握
(一)抓住首尾等句段仔细品读,体会作者情感。
首段:其实,更值得一提的是声乐部分---就是北京街头各种商贩的叫卖。(怀念、自豪赞美)
尾段:可见这种带戏剧性的叫卖艺术并没失传。(希望艺术能够传承下去)
小结:表达对家乡北京的这种吆喝艺术的怀念和赞美之情,并希望这种艺术作为文化能够传承下去。
(二)抓住段首的提示词句以及过渡句段,理清思路。
过渡段:我小时候,一年四季不论刮风下雨,胡同里从早到晚叫卖声没个停。
段首提示词句:大清早——是……夜宵……可夜晚过的——四季叫卖的货色自然都不同——叫卖实际上就是一种口头广告……有的……有的……特别出色的是——现在北京城倒还剩一种吆喝
小结明确:作者介绍了北京城从早到晚、一年四季不同的吆喝,及叫卖的内容和方法。
1.叫卖时间及货色:
早晚吆喝:早点、百货、夜宵
四季吆喝:蛤蟆骨朵、西瓜、柿子、葫芦……
2.吆喝的“法儿”
(1)吆喝的语言法儿:
夸张手法:小玩艺儿赛活的
告诉制作过程:蒸而又炸,油油儿又白搭。
借甲事物形容乙事物:葫芦儿-----冰塔儿
具有戏剧性:就剩两挂啦三分嘞
(其他:介绍北京口语特点:讲究分寸,委婉,事物名词后加“儿”
例:冰棍儿----三分嘞葫芦儿----刚蘸的我对卖蛤蟆骨朵儿的最有好感。
)
(2)吆喝的声音法儿:
有的声音细而高,有的低而深沉。我怕听那种忽高忽低的。……也别出色的是那种合辙押韵的吆喝。
二.演:感知体验
(一)选择表演点并表演:
1.按文本提示表演(11——14段)
2. 自由想象表演卖早点,表演卖夜宵馄饨、硬面饽饽、长京剧或大鼓、算灵卦、乞丐乞讨,四季的叫卖。
(二)听录音。
(三)再次模仿表演。
(四)表演合肥的吆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