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吆喝》教学设计4
- 资源简介:
约1590个字。
《吆喝》教学设计
Wang88073401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理清文章思路,学习作者合理介绍纷繁复杂事物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揣摩语言,体会吆喝声的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越魅力,理解作者写“吆喝”时的内在情感。
3、情感与态度: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风民俗;体验中国地方文化的魅力,品味日常生活中的动人底蕴,做生活的有心人。
教学重点:
把握文章的结构,学习作者剪材组材的技巧;品味语言,理解作者的内心感受。
教学难点:
品味语言,理解作者的内心感受。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
(播放多媒体电视广告)
黑芝麻糊哩——那悠长深情的声音,让我们产生很多美好的联想。
这则广告的创意就来自民间的吆喝。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萧乾的《吆喝》,去聆听京味十足的吆喝,感受作者对吆喝怀有的特殊情感。
以此导入,点题并激发学生兴趣。
二、自主学习
1、学生借助资料介绍作者。
2、学生借助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
此环节学生自主完成为主,教师补充为辅。
二、走进吆喝,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的思路
学生听读课文录音,老师依次出示以下问题:
1、 边听边圈点勾画出文章介绍了哪些老北京的吆喝声?
2、 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介绍这些繁杂的吆喝声的?
生反馈、师总结:本文按从早到晚、春夏秋冬一年四季的时间顺序,介绍北京林林总总的吆喝声,这种组织材料的方法真的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
听读的过程中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三、赏读吆喝,品味语言,体会作者情感
过渡:如此丰富的吆喝声,哪些是你最欣赏的?
1、 自由朗读课文找出你最喜欢的吆喝声,说说为什么喜欢并试着模仿表演。
在学生品评的基础上,师总结:这小小的吆喝词,真可谓手法多样,贴切生动,比喻、拟人、夸张,写形、写色、写味儿,还有诗般的韵律,音乐的美感,京味儿的唱腔,平实中透着儒雅,质朴又不失鲜活。
学生自选例子品评并模仿的过程中考察学生对吆喝这种民俗的理解情况,并以表演的形式活跃课堂气氛。
过渡:调动我们的联想和想象,看看这一声声的美妙的吆喝把我们带回了什么时代,看到了什么样的场景,又是什么样的人民组成了这样的场景呢?作者在这样的场景下生活得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