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1160字。魏书生的人格特征是其教育思想和教学实践的基础,本文从内敛与济世、献身与修身、达观与进取、守恒与创新四个方面,辩证地探讨魏书生的人格特征。该文属本人上课教案,鉴于有些参考文献并未注明出处,未经本人同意,不得用于纸质刊物发表。
魏书生个案研究之人格特征
王 威
人格基础:(经历与阅读)
1974年的灭顶之灾对魏书生的人格有着重大的影响。
把这一事件放在魏书生的“阅读背景”下,因为阅读史奠基着一个人的心灵背景。
魏书生的主要阅读:《辩证唯物主义纲要》和一本高校教材《哲学讲义》;《马恩列斯论共产主义》和毛泽东的《矛盾论》《实践论》;《中国通史》《世界通史》《西方哲学史》——
不包括他后来读的教育学和心理学,可以看出他的阅读主要有两类:“哲”与“史”。
“哲”使人想世界之浩渺;“史”使人想起时间之幽远。
将自己的“生死”,放在这一时空大坐标下看一下吧!
感慨:“死”是必然的、永恒的、博大的;“生”是偶然的、短暂的、渺小的。
面对这一“心理事实”,人的“人生价值”取向往往会走向两个极端:一是“弃世”,——自杀,追求享乐,玩世不恭;二是“珍世”,人生之不易,好好的活。
魏书生的可贵是把两者结合了起来。
“弃世”:生死亦不足道,人生的荣辱、贫富、贵贱、得失等,何足挂齿——唯一“乐”矣,在这短暂、偶然的一小段里,活得“幸福”就是了。
“珍世”:如果真的走完一生,当几十年后,“向地球告别时”,还有没有遗憾?——有,没有把这得之不易的“生命”活得最好,活得最精彩!没有将自己来之不易的大脑和身体发展得“完美”。
将自己的“德智体乐”完美以后,还做点什么?“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做一点点事情。”
将以上综合起来,就构成了魏书生的整个“人格”的基础。
在魏书生的一则日记里,曾有这样的记录:“由于日夜徘徊于牢狱及死亡的边缘,这时自己便很轻生,生死存亡的分量由重得不可估量变得轻飘飘的,人生的甘苦,世太的炎凉,更响亮地撞击着心灵。济世与玩世,抗争与苟安,自制与放纵,许多复杂的情感,在心灵的土地上,激烈地争夺着。”
这是他当时心灵斗争的真实记录。
孔子说:“不知生,焉知死”,反过来,当我们真正认清了“死亡”的真实面目时,才知道如何“生”,才能更好地“生”。
将魏书生的人格分成以下几个方面探讨:(一)内敛与济世;(二)献身与修身;(三)达观与务实;(四)守恒与创新。
(一)内敛与济世
于月萍:魏书生的三件大事:读书、写作、思考;三个主题:人、社会、时代。
前者反映了他的“内敛”,后者折射着他的“济世”。
感:三件大事,说明着他是一个内敛的人,不慕名利;三个主题,说明他是一个济世的人,不斤斤于个人。内敛的人如果没有济世情怀,最多成为一个学者;有济世情怀的人如果不内敛,就会志大才空,无所成就。
1、内敛——眼睛向内,发展自我。
*“当一个人真正觉悟的一刻,他放弃追寻外在世界的财富,而开始追寻他内心世界的真正财富。”——魏书生《80句珍藏心底的话》
(1)弃“外物”如敝履。
在魏书生看来:一事当前,能更好地提高精神境界与实现自我价值才是利,才是得,而与之相抵触的,即使是滔滔声名或滚滚财富,也是弊,也是失。
*感评:对事前好坏的判断标准,是能否有利提高自己的德与智,而非能否给自己带来好处。——在这一点上,魏书生确实与99.9%的人都不一样。从马斯洛的需求原理分析,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