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840个字。
如何有效指导学生个性化阅读
鄞州区姜山镇实验中学陈飞英
在阐述正文前请允许我讲述一个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孔乙己》,《范进中举》和《孔乙己》,都是对封建科举制度的批判,对孔乙己作者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是同情和批判,但对范进则是辛辣的讽刺。生:老师,我不同意您的说法。我觉得对范进更应该是同情。因为范进苦苦追求功名一辈子,从20岁趣屡试不中,苦苦挣扎,直到54岁才得了个秀才。邻里的揶揄,胡屠户的责骂,已成为他的家常便饭,他时时热切盼望中举,没料到那一天真的到来了,多年来郁结的怨愤和悲哀使他的神经无法承受,于是喜极而疯。这是正常人才有的正常行为,他更值得同情。而孔乙己明明自己有生存能力,却好喝懒做,还偷人家的东西,这跟现在社会上那些流氓有什么区别,这样的人更可恶。(学生把”正常人才有的正常行为”说的特别响亮)
学生拍手表示赞成。
这是本人在结束《范进中举》教学时的一个小插曲,而这样的小插曲,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常有发生,如《背影》中学生解读出父亲穿越铁道貌岸然去买橘子的行为违反了交通规则,教授《愚公移山》时,学生则批评愚公移山缺乏环保意识,对文本进行如此解读,这能算是“有创新精神”“见解独到”吗?这能说是个性化阅读吗?
痛定思痛,本人以为这种标新立异并非是个性化阅读。个性化阅读应该且必须遵循作者甚至是编者的意图。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该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由此可见,个性化解读并不等于标新立异,其前提条件是仍然必须遵循艺术创作和欣赏的规律,仍然必须依托于作品本身,个性化阅读实质就是尊重学生个性,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方式,养成自主阅读的意识和习惯,产生真正属于自己的、与众略同或与众不同的认识,而不是标新立异,违背原作。
那么,面对学生五花八门的思绪,教师该作怎样的有效指导呢?
从教学的几个环节看,本人以为课堂是学生接受人文思想的浸润,并激扬起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