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7200字。《先秦诸子选读》教学ABC
□邓 彤
同类型的选修课课程目标和教学方法均不同……选修课要特别注意寻求与课程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
A 问题与策略
高中选修课面临两大难题。
难题一:课时紧。一个模块36个课时,扣除测试讲评时间外,最多只有30个课时用于文本教学。以人教版《先秦诸子选读》(以下简称《诸子选读》)为例,该书共七个单元,涉及《论语》《孟子》《荀子》《老子》《庄子》《墨子》等,每单元平均只有四课时,一旦开展一二次活动,每单元就只有三个课时。课时的不足很容易导致教师为赶进度而蜻蜓点水,或不得已大包大揽、满堂灌,从而失却选修课开设的初衷。
难题二:难易度深浅度不易把握。选修教材教到什么程度为恰当?中学“诸子选”与大学中文系的“诸子选”究竟有什么区别?课标“教学建议”提示我们:“不能简单地照搬大学里的选修课。”“也不能因其拓展性要求而片面追求新奇深奥,脱离课程目标和学生实际。”显然,高中语文选修课不同于高等学校中文专业课的一个突出标志,就是高中选修课具有基础性的一面,它不以传授系统完整的学科专门知识和理论为重点,但应该在必修课内容基础上做适当的加深和拓宽。
鉴于以上两大难题,选修课教学必须解决如下两个关键问题。
一、如何整合教材内容?选修课的“选择性”特点首先表现于对学习内容的选择。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科、学生的特点选择教学内容。
对教材的整合需考虑三对关系:多与少,深与浅,难与易。整合的基本原则是:突出重点,舍弃非重点,淡化转化难点。当然,此处的“重点”“难点”主要不是站在纯粹的学科立场上,而是基于学生的发展水平来确定的。例如,《诸子选读》一书,不一定全部教完、学完。在整体把握教材结构的前提下,教师需对教材进行加工整合。如欲深化学生的认识,可以选择对中国文化具有根本影响力的《论语》《庄子》《韩非子》等单元做重点讲解;如欲侧重拓展学生视野,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积累,可侧重教学《荀子》《老子》《墨子》《韩非子》等单元。如此,每单元平均用时可达8课时,基本上可以保证教学需要。
二、如何选择适宜的教学方式?
第一,根据学生的实际确定适宜的教学方式。首先,不同的学生具备不同的学习方式。例如,偏爱独立学习的学生,在独立学习时能够集中注意进行记忆、思维等认知活动,学习效率高。如果与他人合作学习,就可能因认知过程受到干扰而降低学习效率。对于这类学生,教师一方面应充分发挥其长处,为其学习提供条件,同时也要鼓励他们积极投入合作学习活动,学习、实践与他人合作、交流、表达。而那些喜欢合作学习者,在结伴学习时,往往因为受益于相互激励、相互支持、互相启发,而取得好的学习效果。在班级教学依然是主导教学方式的背景下,教师应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以使不同的学生都能够适应学习任务和学习情景。
其次,教学方式要适应中学生的心理需要。据调查,面对各种教学方式,48%的学生喜欢互动式教学方式,24%的喜欢研讨式,19%的学生喜欢体验式,只有9%的学生喜欢讲授式。毋庸讳言,在以往的必修课上,多数教师采取的都是鲜为学生欢迎的“讲授式”,如果选修课依然故我,是很容易令学生厌弃的。因此,选修课不妨采用教师授课、专题论坛、分组讨论、演讲、情景模拟、体验训练等多种方式。
考虑到教与学的实际情况,目前选修课教学方式大体以“三三四”的比例比较合适:课堂讲授40%,学生自主学习30%,师生互动交流30%
第二,根据选修课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确定适宜的教学方式。《诸子选读》在新课标选修课系列中属于“文化论著研读”系列。该系列课程目标是:通过研读中外文化名著,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探究能力,以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和思维空间。该系列课程的内容均为对人类文明影响极为深远的被人们尊为“元典”的文化典籍。学习这些典籍,自然应该选择相宜的教学方式。笔者依据这一课程特有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