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140字。
《梦游天姥吟留别》
一、激疑导入
(课间播放《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的配乐朗读,导入新课时调低音量把它作为背景音乐。)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这是李白的两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说到别离,这一题材的作品我们学过很多。“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是高适的《别董大》里的名句。“渭城朝雨挹轻尘,客舍轻轻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光无故人。”这是王维的名篇。也许它们的风格不一样,但内容相近,都是围绕分别,抒发别离之情。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写在别离时的留别诗,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板书课题)。
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李白的朋友道士吴筠向玄宗推荐李白,于是李白就奉诏入长安。“仰天长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他以为自己“济苍生”“安社稷”的抱负就要实现了。可他只命供奉翰林,被看作词臣,又受到权贵的排挤。天宝三年(744年),李白被赐金放还。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心中块垒难消。第二年,他由东鲁南游吴越,这是他临行前写给东鲁朋友的诗。
现在我们就来看看诗人在离别时如何表现自己的惜别伤感之情的,它和我们以往了解的写送别、留别的诗有什么不一样。
二、整体感知
欣赏诗词,需要反复诵读,要在诵读中领悟。诵读是读诗的基础,读诗而不能背诵,等于不读;能背诵,则日后必能有所领悟。我们一起来朗读一遍。
1、 学生集体朗读课文。要求思考刚才留下的问题(它是否符合别离诗的常规写法?抒发的是别离之情么?)。
2、 讨论交流,整理内容。
(1)、学生讨论推翻“围绕分别抒发伤感情”的提法,明确是在写梦游天姥山,感情复杂,但总体昂扬豪放。
(2)、诗人如何去写天姥山的?在梦中他看到天姥山的哪些景观?
老师参与讨论,学生总结,老师板书:
天姥山的高大神奇———— 梦渡镜湖→梦游山景→梦入仙境→梦醒长嗟
↑ ↑
入梦之因——————————————— 梦境
三、探究探讨
1、 诗人给我们描绘了一个离奇变幻、五彩缤纷的梦境,你觉得有何深意?
一学生朗读此段描写,要求其他学生体会此时李白的感情。
老师点拨:(1)诗人在梦渡镜湖时说“一夜飞渡镜湖月”,“飞”表现了他怎样的感情?(愉悦 急切)
(2)、在梦游山景时“迷花倚石忽已瞑”可见诗人怎样心情?
(美景 陶醉 乐而忘返)
(3)、诗人梦入仙境时,他看到了一场怎样的聚会?
(热闹非凡 其乐融融 盛会)
结合这三个问题学生开始讨论探究,形成自己的观点,共有4位学生发言。老师简单总结明确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