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000字 。
《再别康桥》教案
徐志摩
一、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体味作者对康桥深深依恋之情。
2、 体味《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
3、 品味语言,感悟徐志摩诗歌的独特风格。
二、教学步骤:
(一)徐志摩、陆小曼、林徽音(课前预习资料)
(二)引入: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多年以前,当我们听到这首《再别康桥》时,内心总会涌起莫名温柔的感动,我们也许会想象那位“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的诗人,揣摩他当时的心绪:是不屑,是不舍?是洒脱,还是无奈?一首离别时牵动了多少读者的心。今天让我们再读这首诗,走进康桥,领略美景,走进诗人的内心,品读人生。
(三)学生朗读。
(四)课件:徐志摩简介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富商家庭。新月派的代表诗人,是新诗的诗魂,中国诗坛的一位巨星。在他短暂的人生中,有一段浪漫而波折的情感经历,但他始终未放弃对爱的执著追求。他崇尚自由、平等、博爱,内心纯净,诗歌富有激情。他不但在爱情上是一个“情种”,在政治上亦是一位爱国赤子,许多散文揭露社会黑暗,表现了一个资产阶级文人慷慨激昂的人道主义情感。不论是他的师辈、同辈还是晚辈,都赞美他,崇敬他,足见他的人格魅力。
(五)引出“康桥”
康桥,即为剑桥。徐志摩于1916年考入北大,4年后赴英国留学,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作者在康桥上看云,在绿阴下读书,在草地上仰卧,在康河里划船。。。。。。康桥就学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诗人在《猛虎集·<序>》中曾经自陈道:在24 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乐论。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
[注:插加“康桥情结”幻灯片]
所以说,“康桥情结”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而《再别康桥》无疑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
(六)《再别康桥》的创作背景(见幻灯片)
本诗作于1928年11月,作者自英国返国途中。由于作者旧地重游,重访昔日留下美好回忆的学府所在地——康桥,故为“再别康桥”。作者于1922年首次告别康桥时曾写下题为“别了康桥”一诗,其后又写过《我所知道的康桥》一文。这些诗文均抒发了作者对曾经抚育过他的康桥无限眷恋之情。如今,又要和它告别,往日物事涌上心头,自然难舍难分,惆怅莫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