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吉辽蒙四省优创名校2025届高三4月联考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2270字。
黑吉辽蒙四省优创名校2025届高三4月联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文学经典离不开社会文化的发展,早期社会文化的形成、发展更为古代文学经典种下了基因。而结合“作者”“文(学)”等观念的发生与演变,也反映出文学经典的形成路径及正典、美典等的初始区分。
首先是“作者”。根据早期文献的传承与诠释,孔子之前,是尧、舜等凝成的“圣王”之统,如《文心雕龙•原道》云:“爰自风姓,暨于孔氏,玄圣创典,素王述训。”这指的是从伏羲开始,中经尧、舜、禹、汤、文王、武王、周公直到孔子的圣人、贤臣,他们前“创”后“述”,其实都是“作者”。孔子继承往圣,开创儒学,更代表着中华民族绵延不息的文化之统。“作者之谓圣,述者之谓明”,圣人诠释天地之道,则“道”为“作者”,圣人为“述者”;后人诠释圣人之意,则圣人为“作者”,诠释者为“述者”。所以,在儒经及其诠释传统里,如孔颖达所云:“凡言‘作’者,皆本其事之所由。”凡有所作皆有特定的背景与目的,强调作者的主体创造性及有为而发的创作初衷与效果。
其次是“文”。在自然方面,日月星辰是天之文,山川草木是地之文。在社会方面,文指人所创造的文化产物,先秦时指政教典章等礼乐制度。章太炎指出,《论语•泰伯》记载孔子赞尧“焕乎其有文章”云:“盖君臣朝廷尊卑贵贱之序,车舆衣服宫室饮食嫁娶丧祭之分,谓之文。八风从律,百度得数,谓之章。文章者,礼乐之殊称矣。”因此最广义的文当指由一切自然或人造之物所表现出来的外在形色。而范围再收窄,文则指文字及一切文字作品。章太炎《文学总略》云:“文学者,以有文字著于竹帛,故谓之文;论其法式,谓之文学。”所谓具有“法式”的文学,除先秦礼乐的文字凝结——六经及汉代的子、史著述等以外,汉魏以后则进一步分化出缘情写物的诗赋及以辞采文华见长的赞、论、序、述等文体,由此也形成了诗文主流文体及诗文传统。
以上“作者”与“文”的源流变化其实是同步、重叠的。两者既历时而演变,又共时而并存,辞人作者的最终产生,并不意味着儒经传统与子史传统影响的退场,诗赋、篇翰等狭义文章的分出,也不意味着其他广义的文章著述的淡出。而无论是从历时演变还是共时并存来说,儒经及其诠释传统都居于最高的价值序列,它与子史传统都可谓诗文传统之所从出,也因此而将自身的基因在后世文人作者及其创作中延续下来,对后世文人作者提出要求,做出评判。后世“士大夫文人”被视为作者典范,即便是普通文人也是“四民”之首,文人阶层与诗赋文章成为社会生活的价值塑造者与引领者。另一方面,辞人作者、诗赋丽辞的最终分出既是社会文化的必然趋势,也有文学本身发展的内在逻辑。文人作者对儒经及其诠释传统、子史传统固然多有依循,但也有重新释义,甚至偏移;尤其在宋元以后,在对汉魏唐宋文学不断经典化的过程中,在文学史更加多元的发展中,文学本身的性质与特点也得到更多的体认和确证。
(摘编自沙红兵《中国文学的经典、正典与美典》)
材料二:
经过“五四”以来无数文化学者及文学创作者的反复摸索与前进,二十世纪初的中国文学实现了其由古典向现代的第一次转型。
第一,这种转型体现在精神上的转型:批判与解放。从历史的发展角度来看,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学经典的发展与社会文化的发展相关,古代文学经典的发展与早期社会文化的形成、发展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B.孔子之前,文学传承“圣王”之统,圣人前“创”后“述”,都是“作者”,而后世“士大夫文人”被视为作者典范。
C.中国文学经过“五四”之后的发展,在二十世纪初迎来了由古典向现代的第一次转型,这使得中国文学更加多元化。
D.在物质生产方面,各地区间的相互交流、融合终会取代闭关自守的状态,但在精神创作方面,各地区是独立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关于“文”的含义,从不同的角度来阐释,其含义各不相同,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B.在“作者”“文”等观念的发生与演变的过程中,儒经及其诠释传统都有很高的价值地位。
C.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的三个阶段中,第三个阶段的变革比前两个阶段的变革更彻底。
D.马克思认为,东方国家由封闭走向开放将是其进行现代化转型的较为明显的标志。
3.下列选项,体现了材料二中“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转型”的一项是(3分)
A.晚清政府的洋务运动使西方的科技进入了中国,推动了时代的进步。
B.西方象征主义影响了戴望舒的创作,其诗作《雨巷》就借鉴了法国象征主义。
C.梁启超、康有为主张社会改革,引导了戊戌变法,提出了君主立宪制。
D.马某获得了“新人佳作奖”,他坦言自小就喜欢阅读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
4.材料一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4分)
5.请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下面文字中这位作家能够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6分)
1984年底,中国一位年轻的作家从一个朋友那里第一次听说了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的小说《百年孤独》。他去新华书店买到了这本书,才看第一页他就拍案而起——原来小说可以这样写!除了震撼、佩服,他心里也有一些不服气,他觉得自己生活中有更丰富的东西,老百姓坐在一起编造的故事,原来也能变成神圣小说的素材。看到第五、六页的时候,他已经按捺不住要用自己得到的新方法写小说了,他立即合上书,提笔写起了新小说。从此,这位年轻的作家将已经刻在生命里的故事调动起来,构建属于自己的文学王国。最终,他在文学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 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漫论郁达夫 刘海粟
达夫的散文,如行云流水中映着霞绮。他和古代写景抒情之作不相蹈袭,而又得其神髓。写到山水,尤其是他故乡富阳一带的风光,他不愧是一位大画师。①他把诗人的灵感赋予了每一朵浪花、每一片绿叶、每一块巉岩、每一株小草,让大自然的一切具有性格和情味,再把风俗人情穿插其间,浓淡疏密,无笔不美,灵动浑成,功力惊人。
由于达夫的妙文和他当年口头描述这二者的启迪,也为了寻觅故人的诗踪,我曾经几次到浙皖之间的富春江流域去写生。这条江,澄碧如染,曲折处如青龙曼舞,腾空飞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