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2024-2025学年高三核心模拟卷语文(三)试题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考模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x
  • 资源大小: 38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5/4/7 8:03:37
  • 资源来源: 会员改编
  • 下载情况: 本月:20 总计:20
  • 下载点数: 3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3830字。

  湖北省2024~2025学年高三核心模拟卷
  语文(三)
  本试题卷共8页,共23道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并将考号条形码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
  3.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答案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元丰二年四月下旬,苏轼刚从徐州到湖州。在此之前,他还沉浸在文同新逝的悲情里。精于画竹的“竹痴”文同,是苏轼的表兄。苏轼翻出书画曝晒,一眼就看到了文同赠予的竹画。迎风的枝叶曲而不折,梅雨蒸出来的霉点并不影响浓淡渲染的干净。苏轼晒着屋里的书画,忽然见着了文同的墨竹,睹物思人,不禁潸然……于是有了《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文章借文同竹画,抛出了“成竹在胸”的文人写意观,后来也多被当作画论来读:“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成竹在胸”,一般视为其开创“士人画”(“文人画”)的观点,和“尚意书风”一样,强调书画一体、书人一体、人画一体与形神兼备。
  除了画竹,苏轼还画枯木和怪石。苏轼最有名的两幅传世画作,都画有竹和怪石,一张《枯木怪石
  图》,一张《潇湘竹石图》。
  《枯木怪石图》,在竹和怪石之外,多出来一个主体:枯木。《潇湘竹石图》,放大了竹,隐去了枯木。其间有着怎样的深意,不得而知。它们都给了我深刻的印象。石不像石,像“黑洞”。木不像木,像“龙卷风”。竹也被严重地弱化,即便《潇湘竹石图》那样突出“竹”,竹在绘画者的笔下,也是柔软纤细弯曲的,像百折不挠的枯草,更像在营造某种困境。有了困境,才有突围,曲线和墨色为走出困境提供可能。
  苏轼把对“竹”的个性化理解彰显到极致,甚至将葱绿的竹子给变了色,画为赤红。突破水墨画竹的规矩,施以与北宋的天空不太协调的重色,描画出在千年后的今天,看起来仍然不显过时的现代派“红竹子”。欣赏“红竹子”,需要时间慢下来,需要时光回流,需要内省和折射的力量。这些都与肌体和心志承受“内压”痛苦的品质有关。
  以朱砂写竹,是东坡形而上的发明。而“枯木”更像某种与公共话语体系不太合拍的“情绪”。苏轼开始关注“枯木”的意象,最早或在赴任徐州的时候,而不是在乌台诗案之后的黄州蛰伏。苏轼路过济南,与好友李公择等人游槛泉(趵突泉),赏梅插梅,还在槛泉亭墙上留了一枝水墨的枯木。“熙宁十年(1077年),东坡先生过济南,写枯木一枝于槛泉亭之壁”(清•冯云鹤《济南金石志》卷四)。
  竹、枯木和怪石,是被苏东坡赋予了特别意义的符号。人格与画品的叠印与加持——竹、枯木和怪石三位一体。它们不只是竹、枯木和怪石,也是极端抽象的意念和人格榜样,是中国传统士大夫的美学立意和态度。从苏轼讨论文同的竹画始,到“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苏轼《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中国画的价值现有了根本性的转变。开创者苏轼,自此开创了一条叫“士人画”或“文人画”也叫“南画”的先河。
  (摘编自沈荣均《苏东坡为中华传统美学贡献了什么》)
  材料二:
  从书法成就上来说,苏轼开创了具有自由意象和个性化的“尚意书风”,增强了书法的艺术性、观赏性和表现力,从而引导中国书法走向更加丰富的情感表达和个性化的彰显。
  苏轼书法的尚意,并不意味着放弃法度,而是对“法”的活用与改造,向“法”中注入新意,旨在表现自我的意趣、情感和个性,所以是“法中尚意”。苏轼的《治平帖》字里行间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祈,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苏轼突破水墨画竹的规矩,以红色来画竹,是对“竹”的个性化理解的极致彰显,体现了超前的艺术意识。
  B.苏轼开创了“士人画”的先河,他认为“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即仅以形似论画是肤浅的,应形神兼备。
  C.苏轼的《治平帖》在灵动飘逸的笔墨中,表现了自我的意趣、情感和个性,充分体现了苏轼的“尚意书风”。
  D.苏轼虽然没有专门的书画论著,但他奠基了中国文人画理论,没有任何一种画论的影响力能超过他的画论。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是苏轼睹物思人、为怀念文同而作的画论,苏轼在文中提出了“成竹在胸”的写意观。
  B.竹、枯木和怪石在苏轼的画作中是三位—体的关系,并非只是单纯的意象,而是苏轼人格与画品的叠印与加持。
  C.《王时敏像》《自画像图》等作品通过对人物的细致描绘展现人物鲜明的个性,完美诠释了苏轼的形神兼备观。
  D.中国文人画的基础由苏轼“达心适意”论奠定,理论架构由苏轼“诗画一律”观支撑,对后世的书画创作影响颇大。
  3.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证明材料一主要观点的一项是(3分)    (  )
  A.苏轼画竹时,从底到顶一气呵成,每一笔都述写着竹子的生长形态,表明了他对绘画技法的熟练运用。
  B.苏轼画竹,师出文与可,却有着不同的风格和理念。最大的不同,则是他通过画竹来表达自己的哲学思考和情感。
  C.苏东坡自言“术瘠而寿,石丑而文”。画中之木虽枯而雄健,被评论者认为反映了他胸中郁结的不平之气。
  D.苏轼《偃松图》自题“怪怪奇奇,盖是描写胸中磊落不平之气,以玩世者也”,表现出其内心的压抑与挣扎。
  4.材料一和材料二对苏轼《潇湘竹石图》内涵的解读有何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4分)
  5.苏轼的书画论对今人的艺术创作具有哪些启示?请结合材料二简要说明。(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麦田里的夏日
  马金莲
  祖母对节气很敏感,她是位农村妇女,从来没有念过书,不会写自己的名字,但她有一套自己的独特方式和世界建立联系。比如春来秋往、寒暑交替的季节变化,二十四节气的转换,她都能熟练使用。某一夜的睡梦里,或者第二天一大早,她掰着指头数日子,说明儿入伏,或者今儿头伏了。只要你留心听,你会发现类似这样的话,她能从一年的开头念叨到年尾。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