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天水市天水一中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2340字。
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
语文试题
本试题卷共8页,共23道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并将考号条形码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
3.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答案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而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人们在社会实践中从事各项斗争,有了丰富的经验,有成功的,有失败的。无数客观外界的现象通过人的眼、耳、鼻、舌、身这五个官能反映到自己的头脑中来,开始是感性认识。这种感性认识的材料积累多了,就会产生一个飞跃,变成了理性认识,这就是思想。这是一个认识过程。这是整个认识过程的第一个阶段,即由客观物质到主观精神的阶段,由存在到思想的阶段。这时候的精神、思想(包括理论、政策、计划、办法)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外界的规律,还是没有证明的,还不能确定是否正确,然后又有认识过程的第二个阶段,即由精神到物质的阶段,由思想到存在的阶段,这就是把第一个阶段得到的认识放到社会实践中去,看这些理论、政策、计划、办法等等是否能得到预期的成功。一般的说来,成功了的就是正确的,失败了的就是错误的,特别是人类对自然界的斗争是如此。在社会斗争中,代表先进阶级的势力,有时候有些失败,并不是因为思想不正确,而是因为在斗争力量的对比上,先进势力这一方,暂时还不如反动势力那一方,所以暂时失败了,但是以后总有一天会要成功的。人们的认识经过实践的考验,又会产生一个飞跃。这次飞跃,比起前一次飞跃来,意义更加伟大。因为只有这一次飞跃,才能证明认识的第一次飞跃,即从客观外界的反映过程中得到的思想、理论、政策、计划、办法等等,究竟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此外再无别的检验真理的办法。而无产阶级认识世界的目的,只是为了改造世界,此外再无别的目的。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完成。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现在我们的同志中,有很多人还不懂得这个认识论的道理。对于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这样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飞跃现象,也觉得不可理解。因此,对我们的同志,应当进行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的教育,以便建设一个社会主义的伟大强国,并且帮助世界被压迫被剥削的广大人民,完成我们应当担负的国际主义的伟大义务。
(摘编自毛泽东《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材料二:
恩格斯说:“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中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本源的问题,是主要的第一方面的内容。依据哲学家们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立的两大派剐;思维与存在有没有同一性,即思维能否认识、反映存在,对此所作的不同回答,哲学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一个飞跃,也是毛泽东所认为的认识过程的第一个阶段。
B.正确思想的形成过程是曲折的,就社会斗争层面而言,主要源于先进势力的斗争力量有从弱到强的发展过程。
C.“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这一认识,体现了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可知论的基本思想。
D.毛泽东对于认识过程两个阶段的认识,既是对恩格斯哲学基本问题根本原则的坚持,又有自己的阐发。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人类与自然界的斗争结果,相比于社会斗争中的结果,更能直接反映出认识正确与否。
B.“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中的“正确思想”,需要实践和理论多次交替验证才能形成。
C.认为人的正确思想是主观自生的以及是上天的启示,这可能是唯心主义认识论所持的观点。
D.人们常说的“相由心生”体现了精神可以变成物质,即精神对物质具有反作用这一认识论。
3.下列选项中,符合材料一中所说的第一次飞跃或第二次飞跃的一项是(3分)( )
A.学校组织同学们观察春天的植物生长,某同学种下了向日葵种子,每天记录下了植物生长的高度,并以绘画的形式记录了叶片形状、大小及颜色。
B.某科研团队研发出一种新型环保建筑材料,通过理论计算证明其具有良好的保温隔热性能。随后便在全国范围内全力投放。
C.医生观察到患者出现发热咳嗽乏力的症状,在收集大量病例数据之后,运用医学知识进行分析,发现这是一种攻击人体呼吸系统等器官的新型病毒。
D.教育专家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从理论上证明了它可以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于是开始大力推广到各级学校。
4.基于重读视角,第二则材料对毛泽东《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一文作出了哪些阐释与拓展?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4分)。
5.有人认为“人工智能(chatgpt、豆包、deepseek……)只是思想的搬运工”。请根据材料一对这句话进行简要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终以身死问苍天
孙皓晖
太阳出来了。汨罗江畔晨雾渺渺,青山绿水陷在了无边无际的迷蒙之中。
屈原从茅屋中走出来了,扶着一支青绿的竹杖,消失在弥漫的晨雾里,登上了那座高高的孤峰。晨雾消散,那个身影像一座石刻的雕像,久久地伫立着,久久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