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202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调研(四)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1680字。
重庆市202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调研(四)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阅读(70分)
(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所谓“算法”,原指人类解决特定问题的数理路径,今天已成为网络世界内部规则的代名词。一台计算机以什么方式、什么步骤执行任务,正是依赖算法支配。近年来,新应用层出不穷让网络生活愈发便利,新问题接二连三也让网络世界问题重重,截然不同的体验都指向了算法这只“翻云覆雨手”。一些技术人士曾提出,“算法没有价值观”,但现实证明,算法的设计或许可以在逻辑层面做到完美,可一旦缺少了正确价值观的导航,就会沦为作恶工具。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流量至上、利益至上被许多平台奉为圭桌,这一价值观的主导下,算法频频作乱。有的过度采集信息,在非必要情况下大量获取用户隐私;有的明码标价宰客,差别对待新老用户,“千人千价”坑你没商量;有的炒作这榜那榜,鼓动饭圈互撕、网友对骂,热搜一片无聊狗血;还有的打造“信息茧房”,隐蔽而高效的“议程设置”,无节制地投其所好,使得公众视野思维愈发偏狭……不夸张地说,一些平台设定算法的目标就是“留住用户的每一秒”,即使是迎合人性弱点、恶俗趣味,也在所不惜。正因如此,不少人将新一代网络信息平台的崛起形容为“电线杆式的低俗生意,裹上了算法的外衣”,话虽刺耳,却点出了症结所在。
我们不得不正视这样一种现实,即进入互联网3.0时代后,当代人的生活运行建立在了各种应用之上。隐含在各种网络服务中的算法,决定了人们每天阅读哪些新闻,购买什么商品,经过哪条街道,光顾哪家餐厅。算法通过掌握人们接受、传播信息的渠道,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对于社会的理解与认知,长此以往,将进一步影响社会舆论、形塑主流文化。也就是说,算法已开始脱离了工具范畴,逐渐演化成了一种引导、影响乃至支配人类社会的权力。未来学家马克•古德受曾预警:“如果你控制了代码,就可以控制整个世界。”如果任由机器中的“幽灵”狂飙,必然会对整个社会带来不可控的影响。
打击算法“作恶”,不仅是维护公众权益的必要之举,也是守护社会安全的战略部署。但客观而言,破题算法治理难度不小。推荐算法直接关乎用户活跃度、留存率,平台“内部严抓”明显动力不足。更何况,不同于商品缺斤少两、以次充好带来的直观感受,算法技术专业性、不透明性强,“黑箱”普遍存在。即便将算法代码“置于阳光下”,算法本身的复杂性也决定了,其很难条条句句得以检验和解释。为此,有关方面曾尝试揭开技术面纱,对算法做到全方位、嵌入式监管。
从已经普及的5G技术,到无处不在的算法应用,再到愈发成熟的人工智能、无人驾驶,眼下科技正
以润物无声的方式,托举着时代飞速前行。面对现代科技的集中爆发,有人曾预言,在可预见的未来,每一年都将是技术元年。技术更迭永远没有尽头,但这并不意味我们要迷信技术,如何守住“技术向善”的底线是每个时代的必答题。说到底,技术不等于一切,人才是万物的尺度,只有让技术创新回归“人本位”,科技才能在离用户最近的地方温暖万家灯火。
(摘编自高源《算法向善应成为数字未来的发展共识》)
材料二:
“启蒙”的原初内涵是揭开面纱,解放乌云下面的更多人。在启蒙语境下,科技进步的逻辑应该是:先有思想解放,然后是制度变化,最后是器物变革。比如清末中国洋务运动马拉火车这些滑稽的应用正说明,科技最重要的是对科学本身的理解——理解它是做什么用的、怎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网络算法因其逻辑层面设计的完美而给生活带来便利,但没有价值观导航,也会成为作恶的工具。
B.算法本身没有价值观,但某些信息平台在流量至上价值观主导下以算法迎合客户人性弱点而崛起。
C.算法作为一种工具,只要应用不超出一定范畴,就不会演化成为支配人们理解与认知社会的权力。
D.打击算法作恶难度不小,算法的复杂性决定“黑箱”的存在,但算法本不作恶,关键在人要向善。
2.根据材料二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清末马拉火车的现象说明,器物的滑稽应用,首要原因是人未曾启蒙,思想未得解放。B.真理相对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的观念具有危险性,但又是出于现代社会人们的理性理解。C.相对主义不可取,它不仅使真理叙述遭到形式上话语的解构,也使科学自指自明性被质疑。D.人本主义观念所带来的科技进步致使人类远离自然,而建立一个完全陌生的“人类历史”。
3.下列对两则材料论述和说明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多处运用比喻手法和网络流行语,使得说理深入浅出,富有趣味性。B.材料二运用举例和对比的论证方法,分析了科技进步缺乏人文理解的危害。C.材料一、二整体上都运用层递式结构展开,分析科技带来的问题以及根源。D.材料二聊天工具“绑架”人的例子,可以佐证材料一“技术向善”的观点。
4.材料一结尾指出“让技术创新回归‘人本位’”,材料二又指出“人类中心主义则是人们对科技横向意义上的误读”。这两种说法是否矛盾?请简要辨析。(4分)
5.如何才能实现材料一中提出的“算法向善”?请根据材料二中提到的思想、制度和器物三个维度,形成一份方案的纲要。(6分)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火线外(二章)
萧红
文本一:
窗边
M站在窗口,他的白色的裤带上的环子发着一点小亮,而他前额上的头发和脸就压在窗框上,就这样,很久很久地。同时那机关枪的声音似乎紧急了,一排一排地爆发,一阵一阵地裂散着,好象听到了在大火中坍下来的家屋。
“这是哪方面的机关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