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宝坻区一中2024-2025学年高二3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4题,约20030字。
2024-2025学年高二3月月考语文试题
第Ⅰ卷
一、(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拥有近万年的农业文明历史。我们的先民在与大自然的长期相处和较量中,创造出了的______农耕文明。中国传统农业之所以能够______、长盛不衰,得益于我们的祖先特别强调系统观念,创造了一整套“应时、取宜、守则、和谐”的思想法则和独特的理论及技术体系。
“生态农业”这个词的内涵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虽然它是外国人发明的,因此是植根于中华文化中的“三才”论和整体思维观而形成的传统智慧。事实上,生态性是中国传统农业的典型特征。我国古代传统农业是建立在农牧结合模式之上的。通过农牧结合,形成一个系统,种植业和畜牧业可进行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如作物剩余部分喂猪,猪粪肥田,从而保持土壤肥力______。
近代以来,随着人口的增加,工业文明的兴起,我们传统的农业生态系统中闯进了“______”——化肥、农药、除草剂等化学物质。这是人类为了提高产量、减少病虫害和提高劳动效率而采取的措施,这些措施为解决迅速增长的人口吃饭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如污染环境,危害人类健康等。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灿烂辉煌 历久弥新 长盛不衰 座上客
B. 交相辉映 经久不息 长盛不衰 不速之客
C. 灿烂辉煌 历久弥新 经久不衰 不速之客
D 交相辉映 经久不息 经久不衰 座上客
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生态农业”这个词的内涵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但是它是外国人发明的,是植根于中华文化中的“三才”论和整体思维观而形成的传统智慧。
B. “生态农业”这个词虽然是外国人发明的,但其内涵在我国却有着悠久的历史,因此这个词是植根于中华文化中的“三才”论和整体思维观而形成的传统智慧。
C. “生态农业”这个词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虽然它是外国人发明的,但却是植根于中华文化中的“三才”论和整体思维观而形成的传统智慧。
D. “生态农业”这个词是外国人发明的,但其内涵在我国却有着悠久的历史,是植根于中华文化中的“三才”论和整体思维观而形成的传统智慧。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灿烂辉煌:形容光彩四射,鲜明耀眼。也比喻成绩卓著,十分引人注目。交相辉映:指各种光亮、色彩等互相映照,多用于形容美好的景象。修饰“农耕文明”,突出成绩显著,选用“灿烂辉煌”。
历久弥新:指经历长久的时间而更加鲜活,更加有活力,更显价值。经久不息:经过长时间停不下来,多指掌声和欢呼声。语境讲“中国传统农业”的发展,不是强调停不下来,选用“历久弥新”。
经久不衰:形容某事或某人经历很长时间仍旧保持较高的旺盛状态。长盛不衰:比喻长时间保持旺盛的势头。一般用来形容文化、节日、传统等。语境讲保持土壤肥力处于旺盛状态,选用“经久不衰”。
不速之客:指未经邀请而自己来的客人。座上客:指在席上的受主人尊敬的客人,泛指受邀请的客人。语境中称呼“化肥、农药、除草剂等化学物质”,不是强调尊贵,选用“不速之客”。
故选C
3. 下列词语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寥落 菲薄 桀傲不驯 长歌当哭
B. 气慨 和蔼 陨身不恤 睡眼惺忪
C. 踌躇 涅槃 斩钉截铁 人心惟危
D. 弄堂 择菜 藕断丝联 锣鼓喧天
4.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为了忘却的记念》——鲁迅——《华盖集续编》——白莽
B. 《致大海》——叙事诗——普希金——俄国
C. 《小二黑结婚》——赵树理——荷花淀派——二诸葛
D. 《玩偶之家》——社会问题剧——易卜生——挪威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青年是最能反映时代特征的群体,青年的思想动态也直接映射出社会的前沿思潮。
从改革之初的迷茫,到满怀对高物质生活、高社会地位的向往和奋力拼搏的精神,再到对职场的厌倦、对竞争的排斥,到今天寻找化解时代困境的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