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绵阳市南山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模拟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3410字。
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模拟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所在的市(县、区)、学校、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和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将条形码横贴在每张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将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画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日本怪谈可追溯至江户时代的文学与戏剧传统,作为灵异传说与社会事件的融合产物,它对部分日本电影起到了奠基和塑形的作用。传统的怪谈改编电影并不都属于恐怖类型片,它们基于相似的故事模板展现出不同作者导演的美学诉求。而20世纪90年代后兴起的日本恐怖片类型明显地受到怪谈的影响,体现在其怨灵复仇式的叙事方式,具有其独到的日本本土类型特征。
1964年,小林正树导演的《怪谈》在日本本土上映。海内外批评界对这部充满异色的电影赞赏有加,影片得到多个国家地区的院线与碟片发行并数度再版、重映。然而尽管得到批评界的广泛赞誉,《怪谈》却曾在部分西方观众中遭到冷遇。对于不通晓日语的西方观众来说,“怪谈”这一古音译的片名难以传达具体的含义,而另一个意译的片名“鬼的故事”则似乎能将电影的类型交代清楚。给出差评的观众反馈称,他们本期待的是《哥斯拉》式的有着巨型怪物、快节奏、多特效的日本恐怖电影,而这部作品风格化、艺术化的处理方式,恰恰违背了部分观众对类型电影固有的期待。在电影方的宣传、观众普遍的认知及部分研究者的论述中,怪谈大多被认作一种日本恐怖片中的亚类型。马克斯•泰西埃在《日本电影导论》中将“怪谈”解释为“一些鬼故事,怪诞,一般起源于中国,被西方作家小泉八云推广开来”。与其他的恐怖片亚类型不同,怪谈首先应被看作一种故事模型,它与文学和戏剧作品有着难解难分的关系。
怪谈文学兴盛于江户时代,由日本传统民间故事改编,与日本妖怪文化紧密相关,同时也受到中国志怪小说的影响。《东海道四谷怪谈》、《皿屋敷》、《牡丹灯笼》被并称为日本三大怪谈。后世诸多戏剧形式的表演作品,也脱胎于这些经典怪谈故事。《日本戏剧》一书中记载道,继近松门左卫门之后,在歌舞伎剧作家中最有文学成就的是鹤屋南北和河竹默阿弥。他们创造了新的歌舞伎剧目“新世话物”(写实世态剧)、“怪谈物”(鬼怪剧)、“白浪物”(盗贼剧),拓宽了歌舞伎剧艺术的道路。以单口相声形式表演的日本落语中,也存在有怪谈落语这样一个种类。它在江户时期逐渐形成表演体系,到了幕府末期至明治时期,开始发展壮大。和以日常生活中的幽默趣闻、笑话为主的传统落语节目不同的是,怪谈落语所讲的内容以幽灵鬼怪、死神等灵异怪谈故事为主,演出剧本大多改编自神话小说、民间故事集、灵异事件等。因而,在成为一种电影类型之前,怪谈首先是一种文学类型、戏剧类型,怪谈应该被视为一种从文学和戏剧处引入电影的词汇。早期以怪谈为名的电影,都是对于经典故事的改编。
一个经典文本,被不同时代的电影作者津津乐道地不断进行影视化或引用,怪谈片已经不仅是出于类型考量的制片厂策略,更是对于故事改编蓝本的导演选择。木下惠介导演的作品大多反映当下社会问题,显然无法把他视为一位恐怖类型片导演。 在木下惠介版的《四谷怪谈》中,他所突出表现的也是女主角的伦理悲剧,着重描绘男女之间的情感纠葛,鬼怪等超现实元素出现得非常少,所使用的电影技法也非恐怖类型片惯用。它的目的并非惊悚与恐吓,宽而更在意传达故事所带来的教化与反思。西方对小林正树《怪谈》的相关评论中,观众亦指出它与其说是恐怖片骇人的案例,不如说是趣对日本民间传说的沉思致敬。正因怪谈起于文学与戏剧,是一种故事模型,传统以“怪谈”为名的电影作品,基本都遵照着这种模异型来进行创作。尽管不同导演的风格不同,但这一故首事模型却是基本稳定的,它强调善恶因果报应的价值观。在这一故事模型的基础上,不同导演用影像创作出不同的调子和风格,如木下惠介的社会批判、如小林正树的梦幻离奇、如沟口健二的壮丽凄婉。简而言之,怪谈首先是“谈”,尽管它是鬼的故事,却不能与类型电影表述里常用的鬼故事、鬼片等说法混为一谈。
(摘编自朱君《传说、怨灵与妖怪——“怪谈”在日本电影中的类型演变》,有删改)
材料二:
作为文言小说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聊斋志异》凭借其丰厚蕴藉的审美魅力产生了不绝如缕的深远影响。这不仅表现在《阅微草堂笔记》《新齐谐》等诸多的续书和仿写行为上,还存在于伴随着现代科学技术而生成的影像改编中。自1992年任彭年把聊斋小说《劳山道士》改编为电影《清虚梦》
1.关于日本怪谈电影的特点,以下哪一项表述不符合材料内容(3分)
A.怪谈电影起源于文学与戏剧传统,其故事模型强调善恶因果报应的价值观。
B.小林正树的《怪谈》因艺术化处理方式,与西方观众对日本恐怖片的固有期待不符。
C.木下惠介的《四谷怪谈》通过大量超现实元素和恐怖技法强化了伦理悲剧的冲击力。
D.怪谈落语以幽默性和灵异故事为主,演出剧本多改编自神话小说和民间传说。
2.根据材料二,关于《聊斋志异》改编电影的现状,以下说法正确的是(3分)
A.新近网络电影在奇幻元素营造上刻意削弱了社会政治意识形态的隐喻。
B.《聊斋志异》的改编电影始终以“刺贪刺虐”为核心,忠实于原著精神。
C.胡金铨的《侠女》与吴佩蓉的《胭脂》均以奇幻元素为改编重点。
D.网络电影因技术限制,导致奇幻元素呈现粗糙,但文化底蕴深厚。
3.以下论据最适合补充到材料一的哪一段(3分)
“《牡丹灯笼》作为日本三大怪谈之一,其改编电影《怪谈百物语》通过细腻的镜头语言和古典配乐,营造出凄美诡异的氛围,但并未依赖现代特效,反而更注重对人性贪欲的批判。”
A.第一段 B.第二段
C.第三段 D.第四段
4.材料一提及小林正树的《怪谈》在西方观众中遭遇冷遇,而材料二指出《聊斋志异》改编电影转向“奇幻元素”以拉动大众消费。请结合文化传播与受众期待理论,分析两类电影在跨文化接受中面临的挑战。(4分)
5.材料一强调怪谈是“故事模型”,材料二指出《聊斋》改编电影“重奇重幻”。请结合两则材料,从“文学传统与影像改编”的角度,评析中日古典奇幻题材电影改编的异同。(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孤独 李娟
大部分时候我妈独自一人生活。在阿克哈拉村,她的日常安保措施如下:在房子后墙上多挖一个后门,一旦有坏人闯入,就从后门撤退;若坏人追了上来,就顺着预先靠在后门外的梯子爬上屋顶;若是坏人也跟着爬上来,就用预先放在屋顶上的榔头敲他的头……此外,还有椅垫下藏刀子,门背后放石灰等诸多细节。
她说:“能不害怕吗?就我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