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3月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9380字。
贵州省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3月联考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和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作为五四启蒙先驱者的重要思想来源,易卜生在其创作中深刻揭露社会弊病,大力宣扬人的个性,这些特质契合了五四一代的思想追求,“易卜生主义”在中国知识分子中掀起讨论热潮。巧合的是,与易卜生一样都经历过家道中落、被塑造为性格易怒的“怒骂者”形象的鲁迅,在留日期间也曾大量阅读易卜生剧作及相关评论,他对外国文艺思想始终秉持“拿来主义”的态度,因而对易卜生的思想也主动进行了有选择的接受,在《随感录•四十六》中,他还将易卜生称为近来“偶像破坏的大人物”。除去对易卜生坚持批判旧制、探索真理的赞扬,鲁迅还强调其作品中显露的自由独立、尊崇个性的精神。这种强调俨然融入他的文学创作之中,由此诞生了众多典型人物。作为中外文坛巨匠,二人依据时代需求所形成的精神既是当今社会仍需继承发展的宝贵思想,也对我们思考如何全面认知前人思想具有启示价值。
易卜生基于西兰岛上一位已婚女士的案件构思出的《玩偶之家》,本质上就是观察同样由中产阶级主宰的挪威社会中“值得敬重的狭隘观念与世俗观念”后的产物。随着他在海的环境中沉思,《海上夫人》便闪耀着神秘浪漫的光辉复回。两部剧作中女主人公的不同结局也显示出彼时易卜生对“人”的“自由”的重视和重构。
首先,《玩偶之家》以“出走”高举个人独立旗帜。娜拉选择通过反抗重获自我意识,以言语和行动达成个性上的双重独立,她的出走一方面摆脱了被客体化、去个性化的婚姻关系,另一方面也体现出易卜生对挪威社会中“道德泥沼”的揭露与清除。其次,《海上夫人》以“留下”强调自由选择权利。海洋,曾是娜拉企图自我了结的地方,对艾梨达来说却是自小生长的地方,也是她婚后舒缓压抑情绪的精神寄托。在此,“海洋”被视作“隐藏的自由”的象征。因此,交易式、局外人式的婚姻关系宣告结束,取而代之的是解放后作为个人的艾梨达重获了精神力,摆脱了自我孤立、苦闷虚空的过去。
总体看来,易卜生笔下的娜拉和艾梨达两位女性角色拥有着相似的面貌,都经历了从懵懂到成熟的人格发展过程,虽然最终结局看似背道而驰,但无论“出走”还是“留下”,她们的选择都指向了基于个人自由选择而形成的人生道路,与中产阶级近乎空壳的价值追求形成鲜明对比。
易卜生的戏剧被搬上舞台,所谓的“理想生活影像”遭受到猛烈冲击,将易卜生及其创作推向风口浪尖,进而走入亚洲大陆。清末民初,伴随着遣日、留日风气的日渐兴盛,日本的易卜生文化热潮使中国知识分子更深入地了解学习易卜生思想,其中就包括以鲁迅为代表的早期使用中文将易卜生介绍到中国的学者。出于救亡图存、发蒙启蔽的强烈现实需求,鲁迅有选择地“拿来”“易卜生主义”,将之与中国社会紧密结合,由此对易卜生的思想进行了继承和发展。
第一,鲁迅借评介易卜生,呼唤中国的新一代。中国人民麻木的本质使鲁迅逐渐醒悟,自此转向能够改变精神的文艺运动,并且形成了一种去弱求强、奋起自立的方略。由于易卜生在其剧作中同样以自由精神为思想武器,对社会中的不合理现实进行猛烈抨击,凸显出强烈的反抗意识,这使得未曾谋面的两人因“易卜生主义”这个跨越时空的精神纽带而产生共鸣。
第二,鲁迅结合中国国情,深入思考“个人”的命运。鲁迅在1923年的讲演中提出一个经典设问——“娜拉走后怎样”。这个理性推论不仅将一部分人敲醒,使之意识到在个人解放之外,男女相等的经济权和社会势力也很重要,而且再次彰显出鲁迅对社会现状的清醒认知,他并非一味地摇旗呐喊,更会切实思索具体的“个人”的前途命运,为之殚精竭虑,而“深沉的韧性的战斗”便是鲁迅为青年人所指的一条出路。
第三,鲁迅揭露封建压迫,对女性人物给予独特关怀。他在《娜拉走后怎样》中曾提及娜拉和艾梨达代表的“走”与“不走”,并表示如果娜拉也获得艾梨达那样的自由,“或者也便可以安住”。所以我们可以看到,鲁迅在学习“易卜生主义”、关照个人的基础上,进一步揭露中国女性的命运悲剧,既体现出他对女性的关注和同情,也饱含了对中国传统制度的人道主义反思、对“人”的悲悯情怀。
虽然易卜生和鲁迅这两位大家都以怀疑的态度去审视彼时社会中兴起的新运动,认为有必要打破旧的幻想,呼吁新的反叛精神,但无论是易卜生对反“家庭天使”式、追寻独立自主的女性角色的塑造,还是鲁迅受其影响,把“人”的自由意志与中国具体时代背景相结合并进一步发展演变,从本质上来看,他们所显露的还是一种充满诗意的真情,内蕴着“先觉者”对社会责任的主动承担,对真实的“人”的关怀。所以在当今社会中,我们不仅要深入了解他们的思想,也要尽可能全面客观地去看待作家作为“人”的复杂本质,并且为这种“天才”在当下的再诞生持续提供生长的土壤和自由的空气。
(摘编自段冰艳《鲁迅“拿来”“易卜生主义”的当代启示》)
材料二:
“但何以大家偏要选出Ibsen(易卜生)来呢?如青木教授在后文所说,因为要建设西洋式的新剧,要高扬戏剧到真的文学底地位,要以白话来兴散文剧,还有,因为事已亟矣,便只好先以实例来刺戟天下读书人的直感:这自然都确当的。但我想,也还因为Ibsen敢于攻击社会,敢于独战多数,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玩偶之家》中娜拉通过“出走”摆脱不合理的婚姻,实现个性独立,体现易卜生对挪威社会“道德泥沼”的批判。
B. 易卜生戏剧登上舞台对“理想生活影像”产生冲击并传入亚洲,以鲁迅为代表的中国知识分子深入了解了其思想。
C. 鲁迅以自由精神为思想武器抨击社会不合理现实,又结合中国国情为青年人指出了“深沉的韧性的战斗”的出路。
D. 鲁迅认为只要学习“独战多数”的易卜生的戏剧,就能提高西洋戏剧在中国的文学地位来刺戟天下读书人的直感。
2. 下列对材料相关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点明易卜生是五四启蒙思想的重要来源,为后文论述鲁迅对“易卜生主义”的继承发展做铺垫。
B. 材料一以易卜生作品中的女主人公为例,从正反两方面论证易卜生对“人”的“自由”的重视和重构。
C. 材料一在论述鲁迅对“易卜生主义”的继承发展时,采用了并列结构从不同角度深入剖析,思路清晰。
D. 材料二引用鲁迅在《奔流》编校后记(三)中的话,直接表明鲁迅对易卜生“独战多数”理念的认同。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鲁迅和易卜生不仅在人生经历方面有相似性,而且在“揭露社会弊病,大力宣扬人的个性”等思想上也有共性。
B. 易卜生的《玩偶之家》和《海上夫人》是其深入观察挪威社会的狭隘观念和世俗观念后构思出的文学产物。
C. 易卜生笔下的娜拉和艾梨达分别以“出走”和“留下”举起个人独立旗帜,但对比之下,娜拉的选择更鲜明。
D. 鲁迅选择有岛武郎的《卢勃克和伊里纳的后来》和《伊孛生的工作态度》,主要是因为它们对易卜生作品进行了概述性介绍。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 请结合材料内容,谈谈鲁迅“拿来”“易卜生主义”的做法对当代社会文化发展有哪些启示。
【解析】
【导语】本文通过分析易卜生与鲁迅的思想共鸣,探讨了易卜生戏剧对中国知识分子的影响,特别是鲁迅对“易卜生主义”的继承与发展。文章强调易卜生对个性自由的追求与鲁迅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揭示了两者在思想上的共通性与时代价值,为当代文化发展提供了启示。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D.“只要…… 就……”表述绝对。根据材料二“因为要建设西洋式的新剧,要高扬戏剧到真的文学底地位,要以白话来兴散文剧,还有,因为事已亟矣,便只好先以实例来刺戟天下读书人的直感”可知,鲁迅只是认同易卜生“独战多数”的理念,并非认为学习其戏剧就能达到这些目的。
故选D。
【2题详解】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得失
刘建超
二秃子【注】家在老街做纸扎生意,店门口总摆着两个花里胡哨的花圈。他爹戴着个黑框眼镜,在店里昏暗的灯光下给糊好的童男童女描眉画眼。
老街人道道多,红白事都很讲究,办起白事来比办红事还讲究。人死为大,不论家境如何,人死了,都要按照规矩讲究讲究。摆花圈,送纸钱,烧纸扎,是必不可少的程序。遇到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