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南宁市三十六中2024-2025学年高二3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9220字。
2024-2025学年高二3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鉴于“乡土中国”在市场经济和全球化的背景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有学者提出了“新乡土中国”这一概念。事实上,我们不难从纵向的时间维度上理解,在于较之中国传统乡村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封闭性和稳定性,今天的中国乡村已然呈现的开放性和市场性特征。同时,较之城市的市场化和现代化程度,中国乡村社会仍然在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方面保留着大量并未在现代市场经济浪潮冲刷中完全丧失的“乡土本色”,“新乡土中国”是一个“现代性的乡土社会”。如果说,乡土伦理的传统形态和特征基于其乡土特性,伴随着“乡土中国”向“新乡土中国”的转变,与之相对应的既蕴涵现代价值又不失乡土本色的“新乡土伦理”如何生成?
毋庸置疑,以工业化、市场化和城市化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化进程,已不可逆转地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方向,传统乡土伦理蕴涵的封闭性和稳定性被打破,市场化进程为新乡土伦理注入了开放、平等、变革等鲜活的时代价值血液,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将此种现代转型视为对乡土伦理传统的绝对消解。应当看到,新乡土伦理终究脱胎于传统乡土伦理,试图与乡土伦理的传统彻底“决裂”,只会使新乡土伦理丧失其根基而成为空洞无物的概念构架或悬置无用的道德说教。概言之,寻求乡土伦理“历史之根”与“现代之源”的成功嫁接,是新乡土伦理成功建构的理论前提和实践路径。
(摘编自王露璐《从乡土伦理到新乡土伦理》)
材料二:
走出乡土是一个“松绑式”的社会转型过程。中国社会从鸦片战争开始,甚至更早,就已经开启了走出乡土之路。改革开放之后,很多的人从土地上挣脱出来了,大部分原来在土地上耕种的农村人口来到了城市,市场经济让物品流动自由起来。人、物的自由流动,改变了原来那种“生于斯,死于斯”的乡土社会。在许多人走出乡土的这个过程中,整个中国社会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与乡土伦理的封闭和稳定不同,新乡土伦理是一个开放和变革的体系,但乡土伦理传统并没有被此种现代转型绝对消解。
B.“新乡土中国”由“乡土中国”发展演变而来,相应地,新乡土伦理不可能脱离传统乡土伦理另起炉灶,后者是前者的“根”。
C.城市化、工业化的发展让更多人脱离土地,乡土社会的人们不再从事种地的行业,原来那种“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状况发生了改变。
D.大重组时代,原来的亲缘、血缘聚居让位给地缘、职缘,然而如果人口流动性太大,新的熟悉社区是没法形成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工业化、市场化和城市化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化进程不可逆转,意味着中国乡村社会终将完全丧失“乡土本色”。
B.如果乡土伦理“历史之根”与“现代之源”不能成功嫁接,那么新乡土伦理必定沦为空谈而不能成功建构起来。
C.如果美国像中国一样,选择压缩式转型,经济、人才、社会大重组,社会转型就不会花费一个世纪的时间。
D.只有让原来依靠的伦理责任和相应的权利,以及这种传统文化下的生活方式继续发挥基础性作用,才能消除现代人的焦虑。
3.下列选项中,不符合“新乡土伦理”的一项是( )
A.谚语“货离乡贵,人离乡贱”意思是物资流到外地会变得贵重,人若背井离乡则会被低估,任何东西都无法取代故土的位置。
B.某地发起“童心港湾”工程,鼓励社会组织和邻里社工通过家访校访、日常陪护等形式,积极参与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帮扶工作。
C.乡村旅游业蓬勃发展,农业生产场地成了人们休闲观光的好去处,农业生产环境成了人们享受生活的理想地。
D.随着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快递公司的服务已经到达乡村,村民们足不出村就可以买卖产品,过去“赶圩”的习惯正在消失。
4.请简要概括材料二的行文思路。
5.在社会转型过程中,相关部门要对新农村、新社区的建设做适当引导,对此你有什么建议?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北国草(节选)
从维熙
北国边陲的春天是迟来的。江南已经繁花似锦了,这儿冰雪才刚刚融化。粗犷的草原就像一个脾气暴戾的怪汉。那是一个初春的早晨,我跟随一辆四挂套拉豆饼的马车,到垦荒队另一个点去探望亲人。冰雪初融,草甸子上到处是泥水汤浆。到今天,我已经记不起那个小车把式的名字了,但他的音容笑貌仍然历历在目:他是个身材颀长的年轻人,细眉细眼,一笑有两个浅浅的酒窝,腼腼腆腆简直像个姑娘。那天,不知是天上洁白的云朵还是云影下振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