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文山州文山市一中2024-2025学年高二3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9500字。
2024-2025学年高二3月月考语文试题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诗仙李白的诗歌以其丰富的想象、极度的夸张、生动的比喻和雄奇飘逸的风格,吸引着历代文人雅士。千百年来,人们采用笺、注、疏、解、通等方式,校理文辞,疏解意旨,彰显其艺术神韵,创造了诸多阐释李白诗歌的经典之作。明代画家沈周却另辟蹊径,以图像为载体,通过飘逸灵动的线条、匠心独运的构图,将《蜀道难》中的巍峨山川、幽深林木具象化为一幅设色山水画——《蜀道难图》。这幅图画承载着画家对李白诗歌的认识、对自我人生际遇的感怀、对中华文化的理解等丰富内涵,是考察李白诗歌传播与接受状况的重要资料之一。
《蜀道难图》是画家根据诗歌绘制的图画,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诗歌的内容,但它并不是诗歌内容的完全再现,这和诗、画两种艺术的不同特性有关。诗歌的语言高度凝练,具有抽象性,除了符号理性意义之外,还积累了相关的文化记忆,可以激发人的情感。即使是描绘性的静态名词,所包含的义项也不止一个,但在诗意画中,图像却只能表现出其中的某一个侧面,因为“图像的不透明性,决定了它在使诗意绽开的同时也会屏蔽另外的部分”。图像作为表意符号,表现的是静态的瞬间性,并且依靠视觉展现和接受,通过色彩、线条、构图等具体可观的元素来表达画家的个性。比较而言,诗歌除了有具象的“境”,还有抽象的“意”,语言符号可以表现动态的叙述性,还可以超越视觉,通过描摹听觉、嗅觉和触觉意象等多重途径表达诗意。语言符号和图像符号的不同特点,造成了诗意画对诗歌语象的再现有不同程度的游离。
(摘编自罗丹《沈周〈蜀道难图〉的诗意再现与游离》)
材料二:
李白的《蜀道难》与沈周的《蜀道难图》虽为不同艺术形式的视觉呈现,却都凝聚着作者对同一主题的深刻理解和情感投射,成为其艺术意旨“凝固”与“外化”的具象符号。然而,两者的载体在本质上有所区别:诗歌以语言为媒介,其抽象、凝练的特性使其能够展现动态的叙述流程,甚至超越视觉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歌语言不只含有符号理性意义,还积累着某些可以激发情感的文化记忆,诗意画的图像并不能将它们全部表现出来。
B. 虽然《蜀道难》与《蜀道难图》的载体在本质上有诗画之别,但两位作者对“蜀道难”这一主题的深刻理解和情感投射是相同的。
C. 《蜀道难》中的听觉描绘增添了诗歌的情感色彩,然而绘画存在局限性,诗意画难以将声音的悲戚之感充分传达出来。
D. 《蜀道难图》新增形象色彩对比鲜明,构图布局精巧多变,凭借“寸马豆人”的细致描绘,巧妙衬托出了蜀山的巍峨险峻。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沈周的《蜀道难图》虽为画作,但对李白诗歌的传播与接受也起到了较大作用。
B. 由材料可知,乔仲常画的《后赤壁赋图》也不可能完全再现苏轼《后赤壁赋》的内容。
C. 王维是诗人和画家,如果由他来图绘《蜀道难》,会比只是画家的沈周更成功。
D. 《蜀道难图》的“增殖”效应,与画家沈周对丰富画面层次感的考量不无关系。
3. 下列对《蜀道难图》的描述,能够体现“诗意画对诗歌语象的再现有不同程度的游离”的一项是( )
A. 行旅之人在山道上仰望,但见高山重叠遮蔽天际,逼仄低沉之感顿现。
B. 险峻的高山之间,壮观的瀑布飞溅而下,冲击着山崖上的黑褐色巨石。
C. 狭长曲折的山谷中,无数的波涛在翻腾回旋,烘托出地势的险峻陡峭。
D. 整个画面远景由山峦陡峭高峻,近景古树挺拔,营造出雄奇深邃的意境。
4. 材料二第一段最后一句中的“互文”是什么意思? 请简要分析。
5. 北宋时,画院曾以诗句“踏花归去马蹄香”为题考查画家。有一位画家别出心裁,画的是夕阳西下时,一个少年骑在骏马上,马在奔腾着,马蹄高高扬起,几只蝴蝶在马蹄周围飞舞。请根据两则材料,简要分析这幅“诗意画”的构思之妙。
【解析】
【导语】这篇文章讨论了诗歌和绘画在《蜀道难》中的艺术差异及互补性。材料一和材料二各自阐述了诗歌和画作在表现主题时所使用的媒介特性:诗歌通过抽象的、动态的语言呈现丰富的感官体验;而绘画以静态、具体的视觉符号传达情感。沈周以《蜀道难图》再现李白诗歌时,尽管面临传达局限性,却通过创新构图的方式丰富画面意境,凸显诗与画之间复杂的互文关系和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但两位作者对‘蜀道难’这一主题的深刻理解和情感投射是相同的”错误。材料二第一段的“却都凝聚着作者对同一主题的深刻理解和情感投射”是说《蜀道难》与《蜀道难图》都对这一主题有深刻理解和情感投射,而不是说两位作者对主题的深刻理解和情感投射相同。
故选B。
【2题详解】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 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清晨(节选)
迟子建
①我是雨和雪的老熟人了,我有九十岁了。雨、雪看老了我,我也把它们给看老了。如今夏季的雨越来越稀疏,冬季的雪也逐年稀薄了。它们就像我身下的已被磨得脱了毛的狗皮褥子,那些浓密的绒毛都随风而逝了,留下的是岁月的累累瘢痕。坐在这样的褥子上,我就像守着一片碱场的猎手,可我等来的不是那些竖着美丽犄角的鹿,而是裹挟着沙尘的狂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