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烟台市莱州一中2024-2025学年高二3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1题,约17700字。
2024-2025学年高二3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让我们重温一段引文:“……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
费孝通采用了西方人类学的基本方法——比较法,先描述出一个“他者”,即西方的团体格局,然后再以这个“他者”为鉴,反照中国社会结构的镜像。只要我们仔细读《乡土中国》的原文,特别是在水波纹比喻之后的解释,便可以知道费孝通心目中的差序格局是一种立体多维的结构,而不仅仅是一个平面多结的网络。纵向的等级差别至少与横向的远近亲疏同等重要。然而,大多数学者在解读差序格局时,往往只解读其中的“差”,即以个体为中心的向外扩出去的人际关系网;而“序”指向的包含等级与尊卑的社会结构,却往往被忽略了。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误解呢?我认为这与费孝通使用的投石入水形成的水波纹比喻有关。所有的比喻都有夸张或形象化的特点,也因此无法精确界定任何概念或事物。水波纹自然是在水面上一圈一圈地平行地推出的。停留在这一意象上,所谓远近亲疏和自我中心就成了平面的、没有纵深感的蜘蛛网似的状态。这显然是指向生活中的人际关系网,而不是社会结构。
(摘编自阎云翔《差序格局与中国文化的等级观》)
材料二:有不少批评者赞成阎云翔的看法,差序格局的问题似乎出在使用比喻方法而自身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上,导致人们见仁见智,甚至产生争议。但依我之见,这些批评本身也有需要被批评的地方,那就是批评者固守的逻辑实证主义的立场。而差序格局没有落入这一立场,非但不应被看成遗憾,反而算是一种侥幸。
在逻辑实证主义看来,概念的陈述需要严密、精确,为实现这一目的就必须下定义。有了明确的定义,才有可能运用概念进行逻辑的演绎和推理。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意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认为,多数学者对差序格局的理解偏重“差”的维度而忽略“序”的维度,这并不符合费孝通的本意。
B. 水波纹一圈一圈平行地推出的特点,比较适合用来描述平面的人际关系网,而不太适合用来描述立体的社会结构。
C. 材料二认为,阎云翔以及其支持者所揭示的“差序格局的问题”,本身是缺乏事实依据的,所以并不合理。
D. 孟子的“仁者如射”与西方社会学的“角色”都用比喻的方法,不过前者具有独特性,后者具有约定俗成的意义。
2. 根据文本,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帕森斯的“特殊主义”与“普遍主义”与费孝通的相关论述虽然有相通之处,但是两者的定义方式明显不同。
B. 隐喻手法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表明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有些概念用隐喻来表述要比“直接说出来”更加合适。
C. 相对而言,中国传统学术对严格的逻辑演绎和推理不太注重,这一点从儒家核心概念都没有定义可以看出来。
D. 比喻方法在逻辑实证主义占上风时一度被否定和压制,如今它已经对逻辑实证主义的统治地位提出严峻的挑战。
3. 下列各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最后一段的观点的一项是( )
A.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B.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C.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D.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4. 费孝通对“差序格局”的具体阐释体现其在研究方法上做到中西结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5. 材料一与材料二争论的焦点是什么?二者看法为何有这么大的差异?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解析】
【导语】这篇阅读文章围绕费孝通提出的“差序格局”概念展开,探讨了其在中国社会结构中的意义及其学术争议。材料一指出,多数学者在解读差序格局时偏重“差”而忽略“序”,认为水波纹的比喻只适合描述平面的人际关系,而非立体的社会结构。材料二则从学术方法的角度为费孝通的比喻辩护,认为隐喻的使用不仅不是学术失误,反而是一种贡献,尤其在中国传统学术中,比喻是阐释重要思想的常用手段。两篇材料的争论焦点在于差序格局的比喻是否恰当,差异源于对逻辑实证主义与隐喻方法的不同立场。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C.“本身是缺乏事实依据的”曲解文意,材料二并不认为其观点缺乏事实依据,因为“使用比喻而非精准的定义来阐释概念将会导致理解的多元”也是材料二认同的观点,不同的是,批评者认为这是一种失误,作者翟学伟认为这是一种好的方法。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怀石投江①
曹尧德
这一夜,对屈原来说是多么短暂,时光的流逝如闪电,似流星,若瞬目,不觉东方已经泛白,雄鸡已经啼鸣。
白马咴咴嘶鸣,并不断地用前蹄刨那栏厩,发出一阵阵单调而枯燥的“嘣嘣”声。这声音提醒了屈原,该给白马添些草料了。然而当屈原来到马厩一看,槽里的草料满满的,昨夜所喂之草料竟然一点未少。这情景使屈原大吃一惊,他认为白马突然患了什么重病,才一夜不饮不食。屈原并未掌灯,借着从木窗棂透进来的微弱晨曦,依稀可见那白马扇着两耳,喷着响鼻,双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