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淄博市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3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4题,约20430字。
2024-2025学年高二3月月考语文试题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说起对中国诗的一般印象,头脑中就有外国人和外国诗在。这是比较文学的立场。
相较西洋的中篇诗,中国长诗也只是声韵里面的轻鸢剪掠。当然,一篇诗里不许一字两次押韵的禁律限制了中国诗的篇幅。可是,假如鞋子形成了脚,脚也形成了鞋子;诗体也许正是诗心的产物,适配诗心的需要。比着西洋的诗人,中国诗人只能算是樱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块的雕刻者。不过,简短的诗可以有悠远的意味,收缩并不妨碍延长。外国的短诗贵乎尖刻斩截。中国诗人要使你从“易尽”里望见了“无垠”。一位中国诗人说:“言有尽而意无穷。”另一位诗人说:“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用最精细确定的形式来逗出不可名言、雕于凄泊的境界,恰符合魏尔兰论的条件:“那灰色的歌曲,空泛联接着确切。”
这就是一般西洋读者所认为中国诗的特征:富于暗示。我愿意换个说法,说这是一种怀孕的静默。说出来的话比不上不说出来的话,只影射着说不出来的话。
济慈名句所谓:“听得见的音乐真美,但那听不见的更美。”我们的诗人也说,“此时无声胜有声”;又说,“解识无声弦指妙”。有时候,他引诱你到语言文字的穷边涯际,下面是深秘的静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淡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有时他不了了之,引得你遥思远怅“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这“不知”得多撩人!
中国诗用疑问语气做结束的,比我所知道的西洋任何一诗来得多,这是极耐寻味的事实。试举一个很普通的例子。西洋中世纪拉丁诗里有个“何处是”的公式,来慨叹死亡的不饶恕人。英、法、德、意、俄、捷克各国诗都利用过这个公式,而最妙的,莫如维荣的《古美人歌》,每一句先问何处是西洋的西施、南威或王昭君、杨贵妃,然后结句道:“可是何处是去年的雪呢?”巧得很,中国诗里这个公式的应用最多,例如“壮士皆死尽,余人安在哉”“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同来玩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春去也,人何处;人去也,春何处”。莎士比亚的《第十二夜》里的公爵也许要说“够了,不再有了。就是有也不像从前那样美了”。中国诗人呢,他们都像拜伦《哀希腊》般地问:“他们在何处?你在何处?”问而不答,以问为答,给你一个回肠荡气的没有下落,吞言咽理的没有下文。余下的,像哈姆雷特临死所说,余下的只是静默——深挚于涕泪和叹息的静默。
西洋读者也觉得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我们也有厚重的诗,给情感、思恋和典故压得腰弯背断。可是中国诗的“比重”确低于西洋诗;好比蛛丝网之于钢丝网。西洋诗的音调像乐队合奏,而中国诗的音调比较单薄,只像吹着芦管。这跟语言的本质有关,例如法国诗调就比不上英国和德国诗调的雄厚,而英国和德国诗调比了拉丁诗调的沉重,又见得轻了。何况中国古诗人对于叫嚣和呐喊素来视为低品的。我们最豪放的狂歌比了你们的还是斯文;中国诗人狂起来时只不过有凌风出尘的仙意。你们的诗人狂起来可了不得!有拔木转石的兽力和惊天动地的神威,中国诗绝不是贵国惠特曼所谓“野蛮犬吠”,而是文明人话,并且是谈话,不是演讲,像良心的声音又静又细——但有良心的人全听得见,除非耳朵太听惯了麦克风和无线电或者……
(摘编自钱锺书《谈中国诗》)
材料二:
诗的语言是高度精炼的,汉语又大多是以单音字为基本单位,欣赏中国诗往往着眼于字词之美。我国古典诗歌一向讲究炼字、炼句,有“诗眼”“词眼”之说。这些“诗眼”“词眼”大多能起到画龙点睛、提纲字领、融贯全篇的作用,所谓“石韫玉而山晖,水怀珠而川媚”,所谓“一字妥帖,则全篇生色”。因而,从齐梁时代的诗论、文论巨著《诗品》《文心雕龙》始,就有了寻章摘句评诗的先例。寻找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诗跟西洋诗相比显得简短轻灵,这与一篇诗里不许一字两次押韵的禁律限制有关。
B. 中国诗“暗示”手法表现为:静默不言,欲说还休;故说“不知”,不了了之;问而不答,以问为答。
C. 中西方诗歌欣赏侧重点不同,中国诗着眼于字词,而外国诗则着眼于整体形式,不在于个别字词。
D. 我国读者习惯于对名句、佳句细加玩味,与中国古典诗歌一向讲究炼字、炼句密不可分。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运用鞋子与脚的关系旨在论证诗体与诗心的关系。
B. 材料一引用济慈名句是为了论证中国诗“富于暗示”的特征。
C. 材料一运用蜘蛛丝之于钢丝网的比喻,表现了中国诗和西洋诗在笔力轻重上的差异。
D. 材料二选取雪莱、庞德、艾略特的诗作,旨在论证西方现代派诗人也有警句、名句。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画线句子的一项是( )
A.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
B.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清明》
C.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D.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高适《燕歌行》
4. 我国古典诗歌讲究炼字、炼句,有“一字妥帖,则全篇生色”之说。请结合材料一,分析古典诗歌讲究炼字、炼句的原因。
5. 材料一是钱锺书先生1945年在上海对美国人发表的演讲稿节选,请结合文本分析钱锺书的演讲艺术。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C.“外国诗则着眼于整体形式”表述有误,材料二原文在对比中外诗语言美时指出“外国诗语言的魅力大多是以整体形式表现出来的。”并不是着眼形式,而是要通过整体形式才能欣赏到警句的魅力。且文中也指出“外国诗的语言美,主要不在于个别字、词的妥贴上”,材料二第二段也指出外国诗也讲究语言的锤炼,并不是“不在于个别字词”。
故选C。
【2题详解】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一声不吭
海因里希•伯尔(德国)
1
下班后,我在长途电话交换站的出纳处领了工资,将钱装进一只信封,给妻子写了张便条:“我想明天见你,两点钟以前再给你打电话。”我把纸条塞进信封,用舌头舔舔涂了胶水的封口,犹豫了一会儿,又把钱抽出来,将一张十马克钞票放进大衣口袋,在纸条上添了两句话:“我拿了十马克,明天还你。吻孩子们,弗雷德。”
我快步跑到一家卖炸香肠的小店的遮雨篷下,买了一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