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保定市十县一中2024-2025学年高二3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8640字。
河北省保定市十县一中2024-2025学年高二3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是诗的国度。《诗经》《楚辞》,汉乐府、唐诗、宋词、元曲……为今人留下无数名篇,造就无比灿烂的中华古典诗词文化。古典诗词在我们的生命岁月里“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给心灵以美的熏陶,给生命以丰厚的馈赠,给人生以深沉的激励。古典诗词已经融入我们的文化基因,成为诗意人生的写照、家国情怀的寄托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艺术结晶。传承好中华优秀古典诗词文化,对安顿个体心灵、涵养民族精神和增强文化自信,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古典诗词,具有温暖人、鼓舞人的文化力量。近10年来,除了从事古诗词教学和研究,我还参加了多个电视文化节目的录制。在这个过程中,我深切感受到,每每需要解读华夏文明的某个特质时,总是可以借助古典诗词做出迅速而贴切的传达,这种表达还富有审美意蕴。
《中国诗词大会》曾经以“花开四季”为主题,用一季10集的容量,展现了我们“时间延续文明”的独特气质。小到描绘四季时序变化、二十四节气七十二物候的细密嬗递,大到回望历史的更迭起伏,总有海量的古典诗词供今人撷取挥洒。
在互联网广泛普及、传播更加分众化的今天,诗词节目成为家庭成员之间的共同话题,推动文化的代际传承——诗词总是可以激发中国人的情感共鸣,唤醒我们内心深处美的情愫。
诗词还能给予人前行的力量,这也是伟大诗篇流传至今的原因。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位登上央视舞台的普通农家女子,她家境平平又身患疾病,却不抱怨不沮丧。她最喜欢苏轼的名句“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在人们的帮助下,这位女子带着洒脱和豁达,在田野里劳作,在家务中忙碌,过着充实又诗意的生活,成为乐观坚强的平凡英雄。
古典诗词内涵丰富,具有民族凝聚力与向心力。《尚书•尧典》曰:“诗言志。”在中华文明发展进程中,诗言志的传统一以贯之,诗歌也由此得到升华,成为传达理想价值、展现中华文化的重要艺术载体。
古典诗词文化还有更为深刻的内涵。先贤经历再多的坎坷与磨难,也能够凭借诗词将个人命运与民族命运紧紧相连,实现对生命价值的内在超越。现代人也可以借由古典诗词,对薪火相传的价值与信仰做出坚定而有诗意的表达。民族危难时,抗日志士慨叹“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改革开放中,先行者“弄潮儿向涛头立”。
在朝气蓬勃的新时代,用中华优秀古典诗词涵养民族文化气质十分必要。健康的文化生态会推动社会良性发展,精神层面的共振也会增强人们的幸福感,进而不断涵养民族凝聚力与向心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就有了更为坚实的思想文化基础。
比如随着中国探月工程不断取得新成果,中国人的“月亮”情结也被点燃。人们品读这些流传至今的有关“明月”的古典诗词,走进先贤伟大的心灵,感受他们的家国之思,感受他们探索宇宙的伟大梦想。那一刻,诗词文化与时代精神共振,影响我们每一个人。
文化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优秀古典诗词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是中国人的精神家园,是文化创新创造的宝贵资源。
传承好中华优秀古典诗词文化,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中小学语文教育可以加大古典诗词教学力度。我们应抓住契机,充分呈现诗词之美,通过及时有效的正向反馈,让广大青少年真正爱上诗词,由此获得心灵的滋养、良知的启迪、创造力的激发,延续好中华文脉。
大众传媒能为传播古典诗词文化提供有效助力。比如《中国诗词大会》《中华好诗词》《诗意中国》等文化节目,激发了诗词文化热,越来越多的青少年选手从节目中脱颖而出,在同龄人中产生一定的示范效应,热爱古典诗词在当代青少年中逐渐成为一种时尚,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在文化艺术领域,古典诗词文化在传承基础上的转化、创新大有可为。通过一声声诵读,唤醒情感记忆;通过美食、服饰和建筑设计,再造诗词意境;通过一部部专题片,在影像中重温经典;通过一本本图书,传承文明薪火。
“腹有诗书气自华”。在生活的各个角落、生命的不同时刻,古典诗词都可以成为温暖人心、鼓舞人心的精神力量。我们要传承好诗词文化,注重与时俱进,让中华古典诗词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彩,进一步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
(摘编自郦波《传承诗词文化 坚定文化自信》)
材料二:
近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不断创新,古典诗词从文献与书本中走上荧屏,以生动新颖的方式走向大众,《2022中国诗词大会》便是其中代表。
古人曾说“不学诗,无以言”,优秀古典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的作者在参加多个电视文化节目的录制过程中,才发现可以借助古典诗词来传达、解读华夏文明的某个特质。
B.《中国诗词大会》曾以“花开四季”为主题来设置节目,容量很大,写花的古典诗词原本就比写其他事物的古典诗词更多。
C.我们要传承好中华优秀古典诗词文化,也要在转化、创新上有所作为,比如通过美食、服饰和建筑设计,再造诗词意境。
D.数字技术和新的传媒环境为中华古典诗词文化提供了更多元的展示路径、更广阔的传播空间,但会削弱情感体验。
2.根据材料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华古典诗词文化无比灿烂,古典诗词潜入我们的生命岁月,融入我们的文化基因,传承好中华优秀古典诗词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B.先贤能凭借诗词将个人命运与民族命运紧紧相连;新时代我们可用中华优秀古典诗词涵养民族文化气质,涵养民族凝聚力与向心力。
C.优秀古典诗词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是中国人的精神家园。一些优秀古典诗词文化能与时代精神共振,影响我们每一个人。
D.优秀古典诗词是世界了解中华文明的一扇重要窗口,能否做好优秀古典诗词的当代传播,决定着能否赓续文化根脉、讲好中国故事。
3.下列选项,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支撑“古典诗词,具有温暖人、鼓舞人的文化力量”的观点的一项是( )
A.某高三学生在模拟考试中成绩不是很理想,但他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就积极投入备考中。
B.某游客在登山过程中,面对蜿蜒的山路,他想起了李白的“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C.某青年在成长过程中,经历了许多坎坷,他欣赏苏轼的“一蓑烟雨任平生”,从容面对生活。
D.某党员坚守初心,牢记使命,他用屈原的“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来激励自己。
4.中华优秀古典诗词为什么能够经久不衰而深受人们喜欢?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述。
5.两则材料都谈到了传承中华优秀古典诗词的问题,观点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带着茉莉花儿来
扎西才让
杨恒有个写作梦想,他试图以诗歌这种文体来写他生活地区的历史与现实——《桑多志》。动笔之际,却纠结于一个不得不反复思考的问题:到底该以哪个民族的身份来写这部诗歌版的地方志呢?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问题,还得从杨恒的出身说起。杨恒是个“混血儿”。据父辈说,他们的先人,是明朝时从江淮那边来到青藏高原的汉人,而母族,则是桑多这边地地道道的藏人。杨恒明白,为了解决这个难题,他得再次进入故纸堆中,翻寻深藏于史料中的往事,还原父族祖先来到桑多的足迹。想到就得做到,他行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