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保山市2024-2025学年普通高中上学期期末质量监测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约12490字。
保山市2024-2025学年普通高中上学期期末质量监测
语文试题
本试题卷共8页,共23道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并将考号条形码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
3.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答案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国文明的起源不是“众星拱月”,而是“满天星斗”。在这一理念下中原文明不再是唯一的、中心的中华文明源头。把巴蜀文明看作与中原文明平行发展的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中的一元,才能看到二者的差异和特色。
中国经历过一个辉煌的青铜时代,三星堆和殷墟两个考古遗址分别代表了巴蜀文明和中原文明青铜时代的辉煌期,但三星堆代表的巴蜀文明和殷墟代表的中原文明经历的却不一样。
殷墟青铜器的主要造型是青铜“物”器,即用青铜器制作的各种物品,最为常见的有鼎、尊等,纹饰大多是动物,鲜有单独的人形纹样。而三星堆出土的青铜器则拥有大量的“人”形,如青铜大立人像、青铜纵目面具,金杖上和兽形器上刻着的小人,青铜神坛上所铸的大小不等、形态各异的13个人像等等。
中原文明出土的青铜器大部分发掘于家族墓葬之中,作为陪葬的明器,象征着财富和政治权力。西周早期的毛公鼎的铭文中多次出现“父、王、家”等字样,内容清晰地表达了王权在家族内的传承。这说明,此时权力已被家族私有化,是一种“家天下”的形式。巴蜀文明的青铜器则多用于大型祭祀。从祭祀坑的规模、大小和发掘出来的青铜器数量来看,祭祀仪典具有相当宏大的规模,必定是国家级的重要仪典。因此,三星堆的青铜器是公共器物,是国家礼器,不是专为某个家族和个人订制的。
是什么造成了巴蜀文明和中原文明在青铜时代的差异?首先在于两种文明所代表的权力模式存在差异。考古学家李伯谦把“古国”分为“崇尚神权”和“崇尚王权”两类。近几年三星堆最吸引人的文物就是结构复杂、层次多样的青铜神坛,专家认为它的奇特造型生动地诠释了正在进行的一次神巫仪式。而中原文明里几乎所有已知的主要兵器都能找到青铜制造品,甲骨文中“王”字是青铜兵器“钺”的象形字,是“内行刀锯,外用甲兵”的国王形象演化而来的。《左传》有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如果把“祀”与“戎”分开来论,在宣扬和巩固国家权力方面,巴蜀文明注重的是祭祀,而中原文明更看重战争。
青铜时代是一个记录英雄的时代。中原文明的首领都有过领导本氏族战胜自然灾害的功绩,大禹治水,商汤试图投火祛灾,后稷教人种植菽、黍、粟等农作物。但人们初次见到三星堆“人”形青铜器时几乎都震惊于它的“大”,体量“大”,高度“大”。这种“大”带给人们最直接的心理感受就是崇高感、神秘感和震撼力,这是神灵能够带给人的崇高感和威严感。以青铜纵目面具为例,它虽然有可能是氏族英雄蚕丛演化而来的,但体量大大超越了人面的实际尺寸,具备宗教意义上神的力量。
巴蜀文明与中原文明在青铜时代的差异来源不止于此。中原文明区域地势平坦,湿润多雨,交通
(摘编自裴争《青铜时代巴蜀文明与中原文明的差异初探》)
材料二:
由于文献资料的缺乏,关于古蜀国的历史源头目前并无确切记载。李白在《蜀道难》中曾慨叹:“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诗中的蚕丛和鱼凫,便是传说中的两位蜀王。《华阳国志??蜀志》里说蚕丛“其目纵”,这与三星堆遗址出土的眼睛与脸呈90度垂直的青铜人正好能对应上。《蜀王本纪》云:“蚕丛始居岷山石室中。”清代陈登龙的《蜀水考》记载岷江“南过蚕陵山,古蚕丛氏之国也”。三星堆出土的一件玉璋上,刻有古代蜀人祭祀神山的情景,这里的神山指的就是陈登龙笔下的蚕陵山。鱼凫王朝时期,古蜀国日渐强盛,宏大的三星堆古城就是在这一时期建成。三星堆作为鱼凫王朝的都城,是古蜀王国最高权力中心所在,其他不同层级和边缘地区的各级次中心是这个中心在各地实施统治的坚强基础和有力支柱。这种情况与三星堆青铜雕像群所呈现的层级结构完全一致。
蜀王更迭都发生在蜀族内部部落之间,所以古蜀文化保持了发展的连续性。在2000多年时间里,随着国力的强盛,古蜀国通过武力征伐,开疆拓土,三星堆文化展示出了“强烈的扩张性和辐射性”。渝东、鄂西及云贵区域,面对已经高度发展的古蜀文明,基本上没有抵抗力。从鄂西出土的鸟头柄来看,
(摘编自《三星堆文化对中华文明意味着什么?》)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华文明源头是多元的,人们一度将中原文明视作唯一的中华文明中心,是受“内诸夏而外夷狄”观念影响。
B.殷墟青铜器的主要造型是用青铜器制作的各种物品,常见的有鼎、尊等,纹饰以动物为主,单独的人形纹样较少。
C.发掘于家族墓葬之中的西周早期青铜器属于私器,三星堆的青铜器是公共器物,是国家礼器,二者用途不同。
D.古蜀国灭亡不等于巴蜀文明消亡,巴蜀文明至今还有一定影响力,并与中原文明共同构建了中华文化系统。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三星堆“人”形青铜器能够带给人崇高感和威严感,主要原因是巴蜀青铜器体量“大”、高度“大”,具备宗教意义上神的力量。
B.由于缺乏文献资料,目前无法判断古蜀国的历史源头,但在诗歌、地方志等资料中间或能见到有关古蜀国的记载。
C.古蜀国在与中原商王朝的经贸过程中,被中原文化同化,三星堆遗址中出土的青铜器大多以模范法来铸造即是力证。
D.三星堆遗址的发掘意义重大,为今人更深入研究古蜀国提供了珍贵的实证材料,极大地丰富了我国文化的内涵。
3.下列选项中,不能作为论据论证古蜀国具有“强烈的扩张性和辐射性”的一项是(3分)
A.古蜀国第三代开明王保子帝杜褒西征青衣羌、南伐僚人与僰人,大大拓展了蜀国的疆域与生存空间。
B.楚肃王四年,古蜀国一度向东攻至楚国国都郢都,一向自大的楚国被迫修筑扞关抵御蜀人的进攻。
C.周烈王姬喜八年,蜀王杜尚在灭亡了秦岭地区的两个小国后,分封自己的弟弟为汉中侯,建立了苴国。
D.秦灭巴蜀时,古蜀国开明王朝的末代蜀王,在带兵北伐遭遇失败后,仓皇遁走至武阳,后为秦军所害。
4.请简要说明巴蜀文明与中原文明在青铜时代存在差异的原因。(4分)
5.两则材料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简要概括。(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在旷野里(节选)①
柳青
他们进了乡政府的办公室。屋里屋外,立刻被围严了。这里那里,“县委书记”这几个字从这个人嘴里低声地送到那个人耳边,有人甚至探头从窗口往里看,屋里热得没法停。乡长和文书推着挤进来的村干部们出去,因为住着没有高烟囱的小屋的庄稼人身上总带一股烟熏气,加上汗水的酸味,空气坏得呛人。朱明山叫乡干部不要推他们,索性到院里的阴影里去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