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湖南省长沙市地质中学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共24题,约17560字。
2025届高三一模
语文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现代文阅读(共35分)
(本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一网友无意中发现,自己在某网站经常预订的酒店房间价格在380 -400元之间,而用朋友的账号查看时,同一房间的价格只有300元左右。老客户看到的价格居然友认为自己遇到了大数据“杀熟”。
大数据“杀熟”行为,经济学上称为“价格歧视”,指同样的商品或服务,在不同的市场面对不同的顾客,采用差异化定价。这与生活中常见的套票、学生票等“差别定价”不同。“差别定价”时,商家的标准是公开透明的,消费者会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主动“对号入座”,本质上增加信息供给,促进了市场交易。而大数据“杀熟”却是有意放大信息不对称,利用企业数据、定价规则上的信息优势,在消费者不知情的情况下攫取更多的利润。
大数据“杀熟”的基础是大量的消费行为数据,主要来自消费者在相关平台的行为记录。当我们使用 APP时,我们的大部分行为都在被实时获取,变成一个个小标签,这些标签中,除了性别、地区、是否使用苹果手机等基本信息之外,还有你浏览了什么商品、看了多久、价位如何等等。平台根据这些给用户“画像”,对用户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作出较为准确的判断。于是,那些不起眼的小标签,有可能最终成了商家算计我们的利器。
要知道,消费者贡献数据,默认数字平台使用相关数据,其初衷是为了交易安全和交易效率,即期望由此获得更安全、更有效、更便捷、更个性化的服务。而平台企业根据这些数据进行“杀熟”式差异定价,显然是一种对数据的滥用以及对社会信任的破坏,实质上可视为一种欺诈行为。
值得欣慰的是,现在国家监管层面已经开始在互联网领域推出了反垄断法,进一步厘清用户数据使用范围权限,明确数据使用权利义务,建立更完备的法律保护体系。同时完善群众举报渠道,使用数据追溯技术,对违背诚信原则者,加大处罚力度。
(摘编自顾彦《你又被大数据“杀熟”了?》)
材料二
打开叫车软件,目的地里赫然有家庭住址;使用搜索引擎,能自动补全脑中想打的字;浏览网页时,弹窗也总是推荐别处看过的商品……在大数据的算法面前,人的生活轨迹变得没有秘密可言。作为工具的电脑、手机,反过来像是盯着我们的眼睛,让不少人有种说不出的不自在。全面数字化的今天,个人隐私的形态和观念已经发生重大改变。如果说传统意义上,保险柜、房屋构成的物理空间就能守护我们的秘密,那么现代意义上的隐私,却可以转化为数据,借助一根网钱、一个路由器传遍各个角落。隐私是从个人生活过渡到社会生活的缓冲地带、安全阀门,一旦失去保护,不仅会扰乱日常生活,甚至
1.(3分)下列对材料的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平台会根据我们留下的个人基本信息和消费行为记录,准确分析出我们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然后再给我们画像。
B.如果平台违背消费者贡献数据的初衷,利用自身在数据、定价规则上的优势进行“杀熟”式差异定价,可视为欺诈。
C.在大数据算法的背景下,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可以捕捉我们的行踪,甚至喜好与近况,让我们的生活没有秘密可言。
D.从保护隐私来看,大数据时代可能是最坏的时代,我们必须不断升级手机和电脑的杀毒软件,来捍卫自己的生活。
2.(3分)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社会信息的发展趋势可能需要让渡部分个人信息,因为生活方便、技术先进的基础是信息和数据的广泛共享。
B.我们发布信息、分享位置既可能成为公安部门追查犯罪活动的线索,也可能因个人信息泄露而被不法分子利用。
C.信息化时代,更多的个人信息将成为玻璃房间中的摆件,生活的舒适度与个人的隐私如何兼顾,需要合理应对。
D.保护隐私,需要全社会对个人信息的精细化管理,而授权使用的方式,只会让隐私保护成一句空话。
3.(3分)根据材料,判断下列各项中属于“大数据杀熟”的一项是( )
A.某公司职员出差办事,经常打车去火车站,发现路线不变的情况下,在不同的时间段用同样打车软件,价格不同。
B.某女士经常在微信朋友圈找熟人代购进口化妆品,觉得省钱靠谱,偶然逛街才发现朋方代购比实体店还要贵。
C.某讲师刚在手机上订购机票,不小心退票后,又马上用未登录账号的公共电脑查询同能班舱位,价格居然少四百多。
D.某电商平台推出团购打折活动,价格确实便宜,点开链接后才发现该优惠只针对那些新客户,老会员依然原价。
4.(4分)材料一在提到“差异化定价”时运用了对比手法,请简要分析。
5.(6分)材料二中隐私泄露的问题应如何解决?请分条概括。
(本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走,去山里看海
苏沧桑
这里的每一朵莲,至死都保持着盛放的姿势。
深秋的径山,径山寺所在的径山。一壶鹅黄色的香莲茶递给我们一行七人第一声问候。我想起多年前第一次见它时的情景:“透过玻璃壶底,我们与莲面面相觑。片片花瓣,比宣纸更薄,更透,更淡。①细软如珊瑚的白色花茎花蕊,随着水的微流齐齐摇曳。一朵莲,仿佛一条绝世独立、自在游弋的鱼。”
午后的阳光照进枯败的荷塘,大部分用来做种的莲藕已经被起出来,去海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