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潍坊七中2024-2025学年高三(下)开学语文试卷(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20890字。
2024-2025学年高三(下)开学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9小题,共3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20世纪下半叶,阶级概念的式微与市场经济的兴盛带来巨大的转折。两个相互联系的历史事件同时投射到文化领域,一批陌生的观念迅速卷入雅俗之辩。“俗”所依赖的大众从平民、无产阶级更换为消费者,“雅”代表了知识分子为主体的文化精英。脱离阶级形成的文化对立之后,雅俗之辩的阵营围绕艺术与商品两个范畴开始重新组织。
通俗文化可以追溯至工业化与都市化,二者造成了现代社会的“原子化”。一方面,土地不再成为劳动的基础,乡村社群的瓦解、宗教的衰落以及机械化与异化的工厂劳动动摇和侵蚀了古老的社会结构与价值结构,心理与道德的认同感正在消失,这时的“个体就很容易受大众媒介和通俗文化这样的核心公共机构的操纵和利用。”另一方面,现代社会的文化生产方式异于古典社会,而且,市场经济将向文化消费提供发达的商业网络。这个意义上,一些批评家力图更为严格地区分“通俗”与“民间”——譬如“通俗文学”之中再度派生出“民间文学”概念。现代性降临对于文化生产与消费形成不可忽略的后果。一种观点认为,“通俗文学”与“民间文学”之别的标志是生产者。“通俗文学”生产者是作家个体——他们同时享受知识产权获取的经济报酬;“民间文学”多半是民间无名氏的集体创作,并且按照传统的民间社会脉络传播,诸如瓦舍勾栏的说书演唱、乡村祭祀之际的社戏以及市井之间的道听途说。
“艺术”与“商品”催生的雅俗之辩投射到 20世纪80年代之后的中国文学,激烈程度丝毫不逊色。这个时期的中国文学被称为“新时期”文学,五四新文学曾经拥有的活力开始逐渐复苏。重温“现实主义”口号的时候,“现代主义”美学突然降临,两种美学的激烈交锋带来音量超常的理论喧哗。然而,进入80年代后期,这种交锋开始演变为“高雅文学”的内部事件,大众的目光更多地投向另一批作家,譬如金庸或者琼瑶。“朦胧诗”的诗人或者先锋小说家曾经毫不掩饰地向世界摆出一副孤傲的姿态——雅俗之辩开始的时候,孤傲与“高雅文学”的相互认同不言而喻。然而,金庸拥有如此庞大的读者数量意味了什么?一些批评家力图复述阶级革命时期曾经赋予“俗”的强大意义:大众的“喜闻乐见”即是至高的美学标准;另一些批评家将金庸列为20世纪小说大师,文学史座次隐含的经典遴选机制毋宁说谋求“雅”的肯定。多数人仿佛不屑于考察庞大的读者数量与发行量、版税、作家经济收入之间的联系,尽管金庸的小说出现大量的盗版以及某些浑水摸鱼的状况,例如以“全庸”署名发表武侠小说。即使涉足雅俗之辩,“俗”似乎仅仅是审美趣味而不是庸俗的商品和金钱。雅俗之“俗”与市场的联系不可能长期遮蔽,“畅销书”的概念形象地揭示了印刷文化带来的利润。这时,经济收益不再是一个令人忌讳的话题。电子大众传媒的运行要求巨大的成本投资,同时形成高额回报,雅俗之“俗”具有十足的含金量。
历史分析表明,大众传媒对于时间和空间更大范围的覆盖很大程度地来自世俗生活真实的或者虚幻的渴求。如果说,“雅”的过度苛求往往表现为经典或者传统对于个性与独创的抑制,那么,“俗”的泛滥多半热衷于以低劣、畸形乃至变态的趣味投机市场。大众传媒与市场的彼此震荡正在形成前所未有的传播范围,这种倾向可能严重损害文化的教化功能。
围绕大众、启蒙、阶级、市场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命题同时表明, 20世纪之后的雅俗之辩远比古典社会激烈。不同的审美趣味不仅带动强大的文化风尚,而且内在地嵌入社会组织,深刻地影响社会阶层的互动。所以,现代社会的雅俗标准并不是逐渐统一于某种理论规范,而是与社会背景紧密互动,波谲云诡。约翰•斯道雷发现:“那些想为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区别辩解的人,一般来说总会坚持认为这两者之间的区别是绝对清楚的”,“而且,这种区别会永远存在下去。”因此,任何时候都有可能发生雅俗之辩。每一个历史阶段对于雅俗的重新理解,往往表明审美趣味与历史之间正在重新建立联系。这个意义上,雅俗之辩始终是文化参与历史的见证。
雅俗概念之所以保持长盛不衰的理论活力,恰恰由于与历史文化的广泛联系。从审美趣味、经典遴选、文化运动到文化遗产、阶层与阶级、经济与市场,人们都可能发现雅俗之辩的踪迹。
(摘编自南帆《论雅俗之辩》)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相互关联的阶级概念与市场经济促使“新时期”文学领域发生了激烈的雅俗之辩。
B.工业化与都市化是通俗文化产生的重要经济因素,至今对现代社会仍有一定影响。
C.20世纪80年代之后的中国文学,受到“现实主义”“现代主义”两种美学的影响。
D.现代社会的雅俗标准虽然存在着激烈争辩,但不一定会逐渐统一于某种理论规范。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作者认为“通俗文学”应该派生出“民间文学”,两者的内涵与所指的范围都不相同。
B.80年代后期对于金庸及其作品的不同评判,表明批评家只能依据自己的标准评定。
C.“畅销书”揭示了“俗”与市场的联系,人们不再只谈审美趣味而讳言经济效益。
D.对“雅”或“俗”文化的追求要适度,否则会抑制作者个性的张扬与独创能力的提高。
3.下列选项,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最后一段观点的一项是______
A.“君岂非所谓士而商者欤?然君为人,恂恂慕义无穷,所至乐与士大夫交,岂非所谓商而士者欤?”(明•归有光《白庵程翁八十寿序》)
B.“故设为雅俗之辨,欲使知音者勿过尊古,勿过贱今,谓当世之人为今人不为俗人,谓今人之声为人声不为今声,则于斯道有庶几耳。”(清•毛奇龄《古乐复兴录》)
C.“喜工柔媚则俗,落指重浊则俗,性好炎闹则俗。但能体认得静、远、淡、逸四字,有正始风,斯俗情悉去,臻于大雅矣。”(清•徐上瀛《溪山琴况•雅》)
D.“世间好言语,已被老杜道尽;世间俗言语,已被乐天道尽。”(宋•王安石《陈辅之诗话》)
4.“雅俗之辩”具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章最后两段简要概括。
5.作者采用哪些方法证明“雅俗之辩始终是文化参与历史的见证”?请根据文本简要说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被遗忘的戍者
潘灵
带路的向导在队伍的前面头也不回地走,全然不顾在暗无天日的丛林里已经行走了五天的殖边队的士卒们。一路上,向导都挥舞着银片似的砍刀,手起刀落处,都是荆棘和藤蔓短促而痛苦的声音。但后来,这些声音被士卒们粗重的鼻息覆盖了。苟延残喘的队伍,显然对这次勘界的前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