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名校协作体2025届高三下学期一模考试语文试题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考模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x
  • 资源大小: 44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5/3/15 16:51:12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6 总计:6
  • 下载点数: 3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0400字。

  黑龙江省名校协作体2025届高三下学期一模考试语文试题
  1.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
  2. 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  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近一段时间,借助人工智能生成的百万字长篇小说、近90分钟时长的电影先后面世,前者创作生成仅用时一个半月,后者凭借50人的团队只花费3个月时间。人工智能赋能艺术生产,在单体作品规模上取得新突破,在降本增效上释放新潜力,展示出新质生产力在文艺领城的新动能和新优势。
  人工智能是互联网和数字科技加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集成性技术。从文生文、文生图到文生视频,人工智能与艺术正在碰撞出越来越多的可能。在人工智能助力下,人民日报社推出的短片《江山如此多娇》、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的系列动画片《千秋诗颂》等受到好评。
  人工智能已经成为丰富文艺表达的新介质、新工具,而将新技术的介质属性充分转化为新兴文艺形态的审美属性,则需要一个复杂的过程。一方面,要将新技术的优势通过创作生产渲染和强化出来;另一方面,又要将新技术吸收和融合进审美特性中,以艺术的显性取代技术的显性,最终达到新兴文艺形态的稳定和成熟。今天,人工智能的加速发展和有力介入,必然触发新一轮“技””“艺”融合过程。
  当下,人们对人工智能创作产品的认识和接受,普遍还停留在技术体验的新奇性上。这说明人工智能的技术特征在艺术生产中还处于显性地位,产品的审美特性还没有充分发育形成。一些人工智能生成的长篇小说,还存在叙述或跳跃或冗余、情感描写较为生硬、人物形象和故事设计套路化等问题,在阅读体验和情感代入上都有不足。一些人工智能设计的艺术形象,风格较单一,识别度与美感都不够。
  新技术的介质特征并不会自动转化为新兴文艺形态的审美质感。这依赖人的充分介入,依赖人将机器不具备的生命体验、生活经验、情感感知、精神能量和审美想象持续融入。一位网友感慨地说,他用5分钟时间让人工智能生成了一个设计作品,却花了5个小时才去掉作品中的“AI 味”。技术特征向审美质感的转化之难,可见一斑。人工智能的涌现不可能取代人在艺术创作中的主体地位。技术是人的延伸,艺术由人来定义,其转化融合必然通过人来完成。
  (摘编自彭宽《人的创造力依然至关重要》)
  材料二:
  蛇年伊始,国内科创圈风头最劲的无疑是两个年轻人,深度求索的梁文峰和宇树科技的王兴兴,异军突起的 DeepSeek 和春晚扭秧歌的机器人,极大的激起了国人的科技信心和自豪感。从创新程度和影响来看,DeepSeek显然更技高一筹,称其为颠覆性创新也并不为过,如果再延展来看,中国可以比肩甚至优于 ChatGpt 效果的人工智能的出现打破了美国资本利用科技门槛所进
  1.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碗的一项是(3分)
  A.人工智能的涌现是科技发展的必然,将彻底改变艺术创作的方式和格局。
  B.材料通过列举人工智能在艺术创作中的多个实例,论证了其已取代传统艺术创作。 
  C. 材料旨在批评人们对人工智能创作产品的认识和接受还停留在技术体验新奇性上。
  D.  人工智能与艺术的结合虽然碰撞出很多可能,但也存在诸多问题和挑战。
  2. “算法固魏救赵”的战术核心是(3分)
  A. 直接对抗技术垄断方的核心资源。
  B.通过攻击次要目标分散对手注意力。
  C.利用迂回路径破解资源壁垒。
  D.以舆论造势掩盖技术短饭。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颠覆性创新”指的是那些能够彻底改变行业格局或人们生活方式的技术创新。
  B.“中国式逆袭”体现了中国在多个科技领域,包括 AI和量子计算等,都取得了显著进步。
  C.“长期主义”强调持续投人和耐心积累,不追求短期利益,DeepSeek公司就是其典型代表。
  D.“科技已成为主导未来的革命性力量”这一论断是指科技已成为国际军事竞争的核心工具。
  4. 根据材料,阐述人工智能在艺术创作中的优势与局限,并探讨如何实现技术与艺术的融 合。(4分)
  5. 作者将DS比作“中国版安卓”,但有学者认为“类安卓生态难以支撑颠覆性创新”,你是否认同?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材料 一:
  老拙(节选)贾大山
  老拙姓夏,笔名老拙。
  老拙不像一个文人,也不像政府部门的一个工作人员。他的个子不高,大脸,衣着潦草而又古板,像机关里的工友;休息的日子,爱在街头蹲着,跟那些卖菜的、卖鱼的聊天,不明底细的人,以为他是卖菜的、卖鱼的。
  但是老拙确实是个文人,确实是政府部门的工作人员。工作之余,爱写一点文章,发表在报刊上,老拙心眼死板,失去了一个重要的发达机会。那年县里成立文联,他是文联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