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宿迁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一次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2530字。
江苏省宿迁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一次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问:2017年9月,您牵头成立的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进行了首批海水稻试验测产。盐碱地上种出了水稻,这是水稻种植领域的又一项重大创新。首先请您介绍一下神奇的“海水稻”,您是怎么理解创新的?
袁隆平:1994年,美国观察研究所所长莱斯特•布朗曾向中国和世界发问:谁来养活中国?说中国人养活不了自己,并且还会使世界挨饿。考虑到人口增长、土地、水资源、粮食产量等因素,他发出的警告并不是没有道理。但是他没有考虑到创新的要素,对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生产力的巨大潜力估计不足,而恰恰农业科技进步是支持粮食增产的第一生产力。如今,依靠科技创新,中国不仅没有像布朗预言的那样成为世界粮食安全的巨大威胁,而且还为拯救全人类的饥饿做出越来越大的贡献。
问:1953年,您大学毕业后服从统一分配,到偏远的湘西安江农校任教,然后一步步走上了杂交水稻研究之路,并且创造了一个又一个高产记录。您付出了巨大的艰辛,也经历了很多曲折,您是如何走上这条研究之路的。这么多年,是什么力量在推动您一直往前走?
袁隆平:民以食为天。我是学农的,依靠农业技术提高粮食产量是我的职责所在。尤其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那场饥荒,我亲眼看到有人因为饥饿倒在路边、田埂边和桥底下,真是锥心般的刺痛。种田的人都吃不饱,像我们这种学农出身的人能说没有责任吗?当时一个生产队队长跟我说,施肥不如勤换种,袁老师,你是搞研究的,要是能培育一个亩产八百斤、一千斤的新品种,那该多好啊。这让我深受触动。我意识到了农民的紧迫需要是什么,那就是良种!水稻、良种,我感到自己对准焦距了。
你问支撑我的动力到底是什么,这还真是很难说。应该说就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和抱负,可能也和我的性格有关吧。我就是这样的人,就是要挑战自己,能有更多的突破,永远不会停下前进的脚步。
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农业现代化,没有农村繁荣富强,没有农民安居乐业,园家现代化是不完整、不全面、不牢固的。对于农业现代化,您有什么想法和建议?
袁隆平:要居安思危,就像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里讲的,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中国多一点粮食不怕,若少一点粮食,你试试看!
问:有人把您比作候鸟,为争取更多的研究时间,您每年冬天从寒冷的长沙转移到温暖的海南,一年中很多的时间都置身田间,直到现在还坚持下田。在您看来,实践在研究工作中起着怎样的作用?
袁隆平:成功没有捷径。我不在家,就在试验田;不在试验田,就在去试验田的路上。我学水稻的,不下田你怎么行,在电脑里种不出水稻。你在实验室里面种不出水稻的,只有田里面才种得出水稻。
问:30多年前您曾说过:“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是我的毕生追求”,这个目标已经基本实现了。那么现在您心中的“中国梦”是什么?实现得怎么样?
袁隆平:2013年4月28日,在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会上,我就汇报过我的中国梦。我有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实现这两个梦是我终生的追求。但是就像习近平总书记说的一句话:幸福不会从天而降,梦想不会自动成真。
问:请您给我们网站的读者题写一句寄语。
袁隆平: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
材料二: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对粮食安全这一“国之大者”,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惦念于心、念兹在兹。总书记常常告诫“在粮食安全这个问题上不能/有丝毫麻痹大意”;在海南考察调研时叮嘱“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袁隆平院士牵头的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于2017年9月隆重成立,这是水稻种植领域的又一项重大创新。
B.不断地挑战自己,寻求更多的突破,永远不停下前进的脚步,袁隆平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和抱负砥砺前行。
C.中国人口众多,治国理政的事情总是千头万绪,但解决好国人吃饭问题、保障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的课题。
D.党中央的坚强领导、粮食安全战略的深入实施以及粮食丰收积累的物质基础,让我们对端牢饭碗充满信心。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世纪三年自然灾害的饥荒经历和生产队队长“施肥不如勤换种”的话语,激发了袁隆平培育新品种的愿望。
B.在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会上,袁隆平院士汇报过的两个中国梦,是他终生的追求,且都已经完全实现了。
C.增强国内产供确定性,能更好地应对我国经济发展环境的不确定性及全球粮食产业链供应链的不确定风险。
D.对粮食安全这一“国之大者”,国家领导人一直牵挂在心,以袁隆平院士为代表的有志科技工作者奋斗不辍。
3.下列选项符合材料中回答“谁来养活中国”的一项是(3分)
A.世界粮食工作者的高度关注
B.古人对农业问题的深刻阐述
C.农民对农业生产的真知灼见
D.中国人持之以恒的勤勉努力
4.材料一将袁隆平比作“候鸟”,材料二将粮食比作“压舱石”,请结合材料分析其论证效果。(4分)
5.袁隆平说: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这句话对即将填报高考志愿的你有怎样的启示,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拾月光
迟子建
十几年前的我正是爱做美梦的童年时期。我的外祖父和外祖母曾给我讲了许多许多关于黑龙江,关于生活在这条江两岸的人们的故事。这些动人的故事就像阳光照耀下的沙滩上的五彩石一样,在我幼小的心灵里焕发着光辉。
可有一件事我却弄不明白,那就是外祖父所说,他说还有比我们北极村更远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