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青岛市2025年高三年级第一次适应性检测语文试题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考模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x
  • 资源大小: 32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5/3/11 14:49:17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6 总计:16
  • 下载点数: 3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9850字。

  山东省青岛市2025年高三年级第一次适应性检测语文试题
  2025.03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考号填涂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从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来看,历代信息技术对于人类知识体系的进步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但以往的信息技术只是为人类提供了便利,加速了人类的智力活动,人的主体性地位始终是稳固的。
  人工智能这种新信息技术的出现,意味着传统上被人类单一垄断的智力工作都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被人工智能介入或替代。人工智能从根本上具有了人类主观思维与客观物质机器的特征,使知识体系主客体分离的状态得到了改变。无论是自然科学的模型设定、数据分析是对人文素材的阅读理解,甚至对于人类始终保持高贵优雅地位的写作与艺术创作,人工智m都开始展现出强大的能力,也由此深刻动摇て人类在知识发现和人文艺术构建领域的主体性地位。
  人工智能能力非凡,人类无法深入理解它是如何运作的。人类设计出基本的网络结构体系,然后由人工智能对人类标注过的海量数据进行吞吐和修正,最终实现智慧的涌现。在这一过程中,智慧到底是如何涌现的,每个神经网络参数是如何确定和被使用的,人类基本无法理解。准确地说,目前人类对大模型人工智能的理解近似于对人类大脑的理解程度。人类基本可以了解到人类大脑是由上千亿个神经细胞的相互连接形成的自然神经网络,也大概知道人脑的功能分区和粗浅的作用机制,然而对于进一步的运作细节却无从得知。
  众所周知,人类在人文学科研究的过程中始终贯穿着价值和伦理导向。在这方面,人类通常认为人工智能无法形成人类的价值观念和伦理约束。然而,从目前进展来看,人工智能已经能够被赋予一定的伦理和法律的约束。例如,对人工智能提出违法信息或者宣扬严重违背社会价值体系的对话要求时,人工智能会发现并拒绝。这就意味着人工智能实际上也是能够执行伦理规则的。当然这并非意味着人工智能已经具有人性,其更多只是强化训练的结果。实际上人类对于人性的内在机理也并未十分清楚,如性善论认为道德是人类的本质,而性恶论认为道德是社会训练的结果,那么现在人工智能至少可以做到经过训练能够部分遵循伦理与法律规则。
  人们对人工智能的分析,历来存在着两种基础性的惯性思维,这在厶文学科研究者中更为常见。一是认为人工智能不可能超过人类,二是认为人工智能根本上来自人类,其上限不能超出人类知识的范围。这两种惯性思维,不能说完全错误,因为人工智能的发展的确是沿着对人类基本行为的蹒跚模仿和算法优化而来。但这两种思维的根源依然表现出人类对人工智能体系底层逻辑的不了解和人类中心主义的傲慢。
  我们必须承认,随着人工智能技术日新月异的变化,人类在任何领域方面,都不可避免地要面对人工智能参与和引发的根本变革。具体到人文学科领域,人工智能与人类越来越紧密的协同工作,必然成为一种新的常态;同时,人工智能给人文学科带来了新的研究方向与问题:这都需要人文学科研究者做好积极的应对。
  (摘编自何哲《人工智能时代人文学科的坚守与发展》)
  材料二:
  DeepSeek V3这类人工智能对人文学科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作为一种自然语言模型,它们拥有强大的文献综合能力和文本生成能力,可以根据设问快速地生成合乎逻辑的文本,轻而易举地完成日常公文写作和演示文稿创制等工作,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工智能和人类能够遵循伦理与法律规则,都是经过强化训练的结果。
  B.对人工智能的分析,人文学科研究者的惯性思维表现出人类的无知与傲慢。
  C.人工智能强大的文献综合和文本生成能力,可以促进人文学科的发展。
  D.人工智能基于数据运算生成的“创作物”会导致读者认知结构浅层化。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人工智能改变了知识体系主客体分离的状态,并不意味着它已具有人类主观思维。
  B.人类对人工智能和大脑的理解程度相近,说明人工智能与大脑的运作细节相似。
  C.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造成了人文学科的异化,从而带来了伦理上的风险。
  D.材料二侧重于阐述人工智能对人文学科的促进作用,与材料一的侧重点不同。
  3.下列选项,不能证明材料一第二段“人工智能动摇了人类在知识发现和人文艺术构建领的主体性地位”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在苗族纹样保护领域,AI通过分析数千种传统图案生成的蝴蝶纹、牛纹等新样式、被民族学者认为比现代人类在此方面的传承更贴近原始文化基因。
  B. “阿尔法折叠2”模型能根据氨基酸序列准确预测蛋白质的三维结构,已预测几乎所有已知的2亿多种蛋白质的结构。
  C.在利用 DeepSeek快速从海量信息中精准检索出相关文献后,课题研究者梳理出课题研究现状,并确定研究方向。
  D. ChatGPT3.5生成的诗歌在盲测中被63%的参与者误判为莎士比亚等诗人的经典作品,且其直白的语言风格更符合现代读者偏好。
  4.材料二认为“人工智能不会取代人类在人文学科中的主体地位”,请依据材料一列出反驳的理由。  (4分)
  5.人工智能时代,人文学科该何去何从?请结合两则材料提出建议。  (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山藏    朱强
  山路像一枚弯钩,轻轻地甩进深山。我有意把车玻璃摇开,连绵的绿色连接了古老的岁月。群山荡漾的色彩在暮色中快速沉陷,山的起伏在车轮底下逐渐显现。偶尔一个急转弯,汽车喇叭在山道上发出一声吼,夜被撕开了,而多少峥嵘的岁月就隐藏在这起伏与转折里。
  满目的丘陵,将大地团团围住。当年,为了配合主力红军长征,留守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