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名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20090字。
山东省名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的社会实践,不限于生产活动一种形式,还有多种其他的形式,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的活动,总之社会实际生活的一切领域都是社会的人所参加的。因此,人的认识,在物质生活以外,还从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中(与物质生活密切联系),在各种不同程度上,知道人和人的各种关系。其中,尤以各种形式的阶级斗争,给予人的认识发展以深刻的影响。在阶级社会中,每一个人都在一定的阶级地位中生活,各种思想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因此人们的认识,不论对于自然界方面,还是对于社会方面,都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即由浅入深,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大家对于社会的历史只能限于片面的了解,这一方面是由于剥削阶级的偏见经常歪曲社会的历史,另一方面,则由于生产规模的狭小,限制了人们的眼界。人们能够对社会历史的发展作全面的历史的了解,把对于社会的认识变成了科学,这只是到了伴随巨大生产力——大工业而出现近代无产阶级的时候,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实际的情形是这样的,只有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物质生产过程中,阶级斗争过程中,科学实验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时,人们的认识才被证实了。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人们经过失败之后,也就从失败取得教训,改正自己的思想使之适合于外界的规律性,人们就能变失败为胜利,所谓“失败是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就是这个道理。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把实践提到第一的地位,认为人的认识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排斥一切否认实践重要性、使认识离开实践的错误理论。列宁这样说过:“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但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还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辩证唯物论有两个最显著的特点:一个是它的阶级性,公然申明辩证唯物论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再一个是它的实践性,强调理论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属于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然而人的认识究竟怎样从实践发生,而又服务于实践呢?这只要看一看认识的发展过程就会明了的。
原来人在实践过程中,开始只是看到过程中各个事物的现象方面,看到各个事物的片面,看到各个事物之间的外部联系。例如有些外面的人们到延安来考察,头一二天,他们看到了延安的地形、街道、屋宇,接触了许多的人,参加了宴会、晚会和群众大会,听到了各种说话,看到了各种文件,这些就是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各个片面以及这些事物的外部联系。这叫作认识的感性阶段,就是感觉和印象的阶段。也就是延安这些个别的事物作用于考察团先生们的感官,引起了他们的感觉,在他们的脑子中生起了许多的印象,以及这些印象间的大概的外部的联系,这是认识的第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人们还不能造成深刻的概念,作出合乎论理(即合乎逻辑)的结论。
社会实践的继续,使人们在实践中引起感觉和印象的东西反复了多次,于是在人们的脑子里生起了一个认识过程中的突变(即飞跃),产生了概念。概念这种东西已经不是事物的现象,不是事物的各个片面,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的社会实践包括生产活动、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的活动等社会的人参加的社会实际生活。
B.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不论是人类的生产活动,还是人们对自然界方面和社会方面的认识,都是一步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C. 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认为人的认识不能离开实践,否认实践重要性、使认识离开实践的理论都是错的。
D. 概念来自人们认识过程中的突变(即飞跃),它体现的是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事物间的联系。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各种形式的阶级斗争与人的思想密切相关,因此它们对人的认识发展产生的影响比其他方面更为深刻。
B. 人们对社会历史了解片面既有剥削阶级的原因,也有生产规模的狭小对人们眼界的限制的原因。
C. 不能依据主观上的判断来判定认识或理论是否属于真理,而应根据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来判定。
D. 理性认识阶段是概念、判断和推理的阶段,相较于感性认识阶段,其在人们对于一个事物的整个认识过程中更重要。
3.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三段引用谚语“失败是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论证了人们失败的原因。
B. 第四段承上启下,由上文论述实践的重要性,转入论述认识在实践中的发展过程。
C. 第五段运用举例论证,论证人们将实践中的感觉和印象形成认识,并生成概念。
D. 第六段通过对比,论证了理性认识阶段比感性认识阶段更高级,很有逻辑性。
4. 请结合原文简要概括考察团得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能够成功的”这一结论的推理过程。
5. 阅读下面的材料,结合本文谈一谈学生犯了什么错误?伽利略的实验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16世纪的时候,所有的人都把古代思想家、科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话当作真理。只有一位数学老师伽利略不这么认为。一天上课时,伽利略对学生们说:“站在楼顶上,左手拿着一个一磅重的铁球,右手拿着一个十磅重的铁球,同时扔下去,哪个先着地?”学生们想了想,回答说:“亚里士多德说过,重的物体下降速度要比轻的快,所以十磅重的铁球先着地。”伽利略摇摇头,说道:“不对,亚里士多德错了,应该是两个铁球一起着地。”学生们惊呆了,居然有人敢公开指出亚里士多德说得不对。大家议论纷纷,怀疑地看着伽利略。于是,他拿着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来到比萨斜塔的顶上,很快,人们看见铁球像伽利略说的那样,同时落到了地上。自从伽利略第一个站出来挑战亚里士多德以后,更多的人认识到亚里士多德说的话不一定是完全正确的。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D.“事物间的联系”错,根据原文“而是抓着了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事物的内部联系了”可知,应该是“事物的内部联系”。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生计问题
(前情提要:因与吴妈发生“恋爱悲剧”,阿Q不仅失去工钱,丢了布衫,被赵秀才打,被地保教训,还被迫以棉被质两千大钱,用于送地保酒钱,向赵府赔礼履行条约,仅剩几文又统统喝了酒了……)
他起来之后,也仍旧在街上逛,虽然不比赤膊之有切肤之痛,却又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