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聊城市2025届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1670字。
山东省聊城市2025届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四个大题,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人工智能写作,即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文本生成和文本编辑的一种新型写作方式。人工智能技术与文章写作之间的有机联系逐渐加强,这已成为不可否认的客观事实。人工智能写作的内涵重点在于其不同于传统文本生成与加工依靠“笔墨纸砚”等工具,而是依赖数字技术,产生过程并不依靠实体工具,全程虚拟化。人工智能无需作者深入社会现实实践,只需要设定好相关的提示语,包括写作题目、写作目标、写作参数等,网联计算机会通过网络编程技术,采集到大量的文本数据,包括各种文体范式等,对这些数据进行技术分析和处理,根据设定者设定好的写作目标,提取其中所需要的关键数据、信息和资料,仿制出一个文本结构模型,然后,根据设定者设定的目标和要求,生成出符合基本要求的具体文章内容,并基于优秀语言模型和算法快速纠正文本中的语法错误,为文字表述进行润色与评估。人工智能写作操作过程大致如此,但实际上具体操作程序和技术要比这复杂得多。
(摘编自杜福磊《对人工智能写作的理性认知》)
材料二
方长安;我个人觉得,未来无论人类社会发展到什么程度,有两个方面是机器取代不了的,一个是关注关于心灵的,一个是关于身体的。我理解的“写作”包括写作者、文本乃至读者,最重要的当然是写作者。人为什么要写作?是因为有内在的需要。有烦恼、苦闷与痛苦需要释放,或者有快乐要去表达,有理想需要抒发,这个过程是不可取代的。如果写作者投入的工作量太小,那写作者审美创造的愉悦就是一个问题,而且我们短时间里生产出大量的文本又有谁来读呢?比如说,制作手工瓷器的缓慢的时间过程是令人愉悦的,但如果给我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工智能写作的文本生成依赖数字技术,无需实体工具,且能通过算法快速纠正语法错误。
B.方长安强调写作过程本身的价值,认为写作精神投入过少,创作者将失去应有的审美愉悦与生命体验。
C.刘家夷提出人工智能写作将模糊作者与读者的界限,未来读者可通过指令定制个性化文本。
D.方长安在对谈中逐步认同人工智能用于程式化文本创作,但仍不认同用于文学作品创作。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方长安用“制瓷器”作比,是为了论证人工智能写作虽然高效,但因缺少创作者的审美愉悦过程而变得无意义。
B.刘家夷用“包饺子”作比,是为了论证人工智能写作只是提供基础素材的协作者,人类才是创作的主导者。
C.刘家夷认为人工智能写作主要是针对非专业写作者设计的,对于专业作者可以根据个人偏好自行选择。
D.方长安认为人工智能写作只有跟生命经验结合起来,让机械生产具有审美功能才有价值。
3.根据材料一论述,下列对人工智能写作流程排序恰当的一项是(3分)
①分析选择②纠错润色③文本生成④数据采集⑤模型建构⑥目标设定
A.④⑥①③⑤② B.④⑥①⑤②③ C.⑥④②①⑤③D.⑥④①⑤③②
4.两人的对谈中,刘家夷的表述方式有何特点?(4分)
5.结合两则材料,谈谈我们应如何理性认识人工智能写作。(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民工刘建华(节选)
王安忆
第一次看见刘建华,我就注意到他那双眼睛,特别的亮,烁烁地看着你,看到你先转开眼睛,他才转开。这样的眼神,使得他原本清秀的长相,变得尖刻起来。
刘建华是我们的第二个木工。我们将刘建华带到老黄跟前,告诉他这是我们的监工,老黄将要做的木工活一一报给他,然后让他报价。刘建华一开口报出个天价,老黄一挥手;不可能!杀下去一半。可小刘不,他依然是报原价,老黄也跟着坚持半价。我们只得出面调停,居中。刘建华一挥手,少一分不行!最后,我们商量,还是依了刘建华。这样一来,等于是老黄向他让了一步。可刘建华并没有因此满足